Qing听丨刻刀为笔苦修15载 河北农民成非遗大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4-30 17:12

4月26日是一个晴天,河北沧州肃宁万里镇柳庄村的一户农家院里,阳光透过窗户,将整个卧室照得透亮。窗边的木桌上,青瓷瓶里大大小小十几支毛笔斜斜躺着。身穿深蓝色西装的田先进,正在一笔一画刻着手中的铜墨盒。他左手扶着墨盒底部,戴着白色手套的右手,仔细地雕琢一只蝉的翅膀。全屋静悄悄的,只有钢刀雕刻白铜的声音。

这是田先进接触刻铜的第15年,今年3月,农民出身的他,被评为河北省沧州市手工刻铜市级非遗传承人。

从小喜欢画画  女老师鼓励了他

黄昏时候,太阳还没有落下地平线,华北平原广阔的田野上,已经染上了金黄的麦色。秋收的人们还未回家,一栋青砖小平房里,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这是小学的最后一节课——自习。这个时候,老师已经去办公室休息,学生们自由安排学习。

七八岁的孩子坐在小方板凳上,有的大声朗读,背诵课文,有的埋头写着字,有的默默看着书......当时正在上小学的田先进弯腰从旁边的小布袋里,拿出一个灰黄色的本子,翻到写字那页背面。

用小刀削好铅笔,他开始在本子上画画。先画一个圆圆的脑袋,头上几根毛,再画上四肢......

“报告!”坐在他后面的女生突然站起来,把他吓了一个激灵。

他抬眼望去,女班主任正站在门口,他赶紧歇笔。“老师,得批评他!”女生用手指着田先进,“他不背书,不学习,在那偷偷画小人儿!”

老师走到田先进旁边,拿起他的小本,认真看了一眼。“哦,这小人儿画得挺好。”放下本子,她便离开了。

“本来以为老师会骂我的,结果她夸了我,挺受鼓舞的。”田先进说,直到现在,他一直都对那老师印象很深。

七八岁萌生的画画爱好,被老师恰到好处地处理了,之后,他对画画的兴趣越来越浓。“来,给我画个马!”“来,帮我画个小狗!”哥哥经常让他画各种小动物,一画十几张,贴在墙上,给灰暗的土墙增加了不少色彩。

“还挺好看的。”田先进回忆。

17岁初中毕业后,田先进跟着父母在家种地。农闲时候,他会练习画画,经常还跑去隔壁的一个老先生家,看他写欧楷,一看一下午。这是当时仅有的几种娱乐方式。

后来,他跟着老先生学习了书法,又跟着隔壁村一个美术老师学习了国画。面试的时候,美术老师想考考他,说:“你给我画张画我看一下。”

田先进拿起毛笔,画了一棵松树和一匹马。老师当即表示画得不错,决定教他。“其实画得不好,老师就是鼓励我。”田先进笑着说。

陆陆续续学习了好几年书法绘画,26岁时,他开始在村里的内画厂上班,后来又在村里的乐器厂、骨雕厂做木雕、骨雕。无论干什么,时间都是10年起步。

“因为雕刻的作品,必须达到收藏级别,刻不好人家也不会收藏。”田先进说,只要干一行,他就沉下心钻研,力求每一个作品都精益求精。“我做的工作都是跟工艺美术沾边的,咱爱好这东西。”

铁划银钩散发独特魅力   农民开始拜师学艺

2006年春天,柳絮翻飞的时节,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迎来了每个月的赶集日。县西侧的古玩市场里,道路两旁已经被各种各样的古玩摊主占领。

吃过早饭后,田先进一路骑车到了古玩市场。他当时正从事骨雕工作,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去古玩市场转转。

进入市场,田先进从自行车上下来,推着车浏览着道路两旁的古玩。两侧的摊贩在地上铺一块布,就直接从三轮车上卸下了自家的货随便一摆。摊主们都是搬条小木凳坐在摊后,也不吆喝。

木雕、字画、瓷器,琳琅满目,突然,一个盒盖吸引了田先进的注意。

那是个旧铜墨盒,看起来有些年头了。墨盒不大,在一堆青瓷瓶罐中间,发出古铜色的柔润光泽。

“要不?”中年男摊主发现了商机,抬眼询问。

“我先看看。”田先进把车停好,在摊前蹲下。他拿起墨盒,仔细端详。盒子上刻有一朵精美的菊花,一朵花几片叶,都像活的一样,好像要从盖子上长出来了。他用拇指仔细摩挲着,感受着花的纹路。

“清代的,好东西!”看到田先进着迷的眼神,摊主不停地试探,“要的话,我可以给你便宜点。”

田先进没有理他,自顾自地欣赏着那朵菊花,脑子飞快地思考它的构图、雕刻方法。

“不用,我就看看。”田先进放下墨盒,那菊花图案已经记在脑中。店主要价好几百,在十几年前还是一笔不少的数目,所以,田先进没有买。之后,他经常来古玩市场,“蹭”各个摊里的铜墨盒,上面的花纹有梅花、兰草、竹子,多种多样。

“咱这个是拿着刀子,一刀刀刻出来的,金石味相当重,有种独特的魅力。”虽然做过很多木雕骨雕,第一眼看到手工刻铜,他还是被深深吸引了,“铁划银钩,可以用这个词形容。”

他觉得自己开始迷上了刻铜,就向铁匠铺挨家挨户请教,“什么样的钢能刻动铜呢?”找了好几天,都没人听说过。

后来,在邻村的一位懂行的铁匠师傅那里,他打听到了答案——锋钢。当即,他就请师傅打制了工具,自己回家摸索。之后十几年,田先进的刻刀都是在他那里制的,他们也成为了多年的好友。

“最开始擒不住这把刀,容易走刀。”有次正刻着,一不小心刀就跑出去了。田先进的手正扶着墨盒的转盘,被扎出一道口子,鲜血直流。一次两次,田先进就记住了。之后每天傍晚,他都会去村里的小广场,做引体向上,锻炼手劲。“手上没劲,把持不了刀。有了劲,才能游刃有余。”

偶尔,会有古玩店的老板给他送来一两个老墨盒,请他在上面刻花,给个手工费。但大多数时候,他刻铜都没有收入,还得自己掏钱买铜墨盒。为了糊口,他一直给村里的乐器厂、骨雕厂做木雕骨雕,在农村勉强可以维持生计。

2015年,田先进发现,在衡水市还有个省级手工刻铜非遗传承人,叫宋国柱。他找到对方的电话,通了个电话,直接就上门拜师。

“他原来自己摸索着刻铜,刻得有模有样,我感觉很有前途。”看过田先进的作品,宋国柱决定将其收入门下,这是宋国柱的第一拨弟子。

学习主要在微信群里,一年线下见面只有三四次,每次也不超过3天。为何如此安排?宋国柱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刻铜这东西,对艺术造诣要求很高,你必须会书法、绘画。没有个一二十年成不了气候。“不能光学这个,你还有家庭,还有生活。所以,徒弟们学习刻铜,都是在业余时间。”

“田先进有韧性。刚开始他刻的东西不行,他不气馁,事后会仔细揣摩作品,然后下次改进,所以进步特别快。”宋国柱对这个徒弟颇为欣赏。

田先进的儿子也深有体会。白天,父亲要去厂里做木雕骨雕,挣生活费。在家的时间,他基本都在刻铜。所以提到父亲,儿子脑海里出现的就是父亲刻铜时的画面。

“我没有天赋,就是用心。”田先进这样评价自己。

入选市级非遗   十几年辛苦终获认可

2020年10月份,窗外的石榴正红。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在木桌上洒下斑斑点点的阴影。一阵急促的铃声,打断了正在刻铜的田先进。

他拿起手机,电话那头传来师傅的声音,“你赶紧把你的作品整理好,去申请非遗。”那是田先进第一次知道,原来自己还能申请非遗,之前他从没想过。

师傅门下有20多位弟子,只有三位成为了非遗传承人。“你得够格,作品拿出来,能够得到大家认可。”已经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宋国柱解释,田先进是他为数不多的得意弟子。

接到师父的电话是2020年10月份,今年3月份,田先进的申请就顺利通过了,他成为了沧州市级手工刻铜非遗传承人。“这是对我作品的一种认可。”接到通知那天,田先进非常开心,自己刻了这么长时间,终于正式得到承认。

田先进的儿子田江南说,成为非遗传承人之前,父亲没有名气,作品很少人买,甚至有人劝他放下刻刀去养猪。

成为非遗传承人后,当地的几家媒体都来报道,各地的收藏家也纷纷登门拜访,清冷的小院子一下子热闹起来。之前的存货卖出不少,现在只剩下几件。

田先进最近的一部作品,是一幅蝉图,2021年4月26日刚完成。小小的铜方墨盒上,从左上角长出两枝榆树条,一枝枝干较粗,有力地延伸到右下角。一枝枝条柔软,自然地贴在左边。较粗的枝干上,一只蝉静静地趴着,似乎在午睡。繁茂的榆叶下,另一只蝉张开轻薄的翅膀,似乎要向同伴飞去。没有蝉鸣,但四周,似乎已经蝉声四起,夏天悄然而至。

他把作品发到朋友圈,4分钟后,儿子就给父亲评论,“越来越有味了。”

现在,55岁的田先进已经收了两个弟子。随着名气增大,网上有上海、云南等地的爱好者希望拜师学艺,田先进觉得很开心。

师父门下的徒子徒孙已经接近100人了,田先进觉得,传承已经没有问题了。现在,他最想做的,就是让手工刻铜这一非遗项目被更多的人知道。过些天,他就要去北京,“孩子说要给我开个抖音账号。”一向用不惯电子产品的他,决定进行新的尝试。

实习生 陈银霞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振杰
编辑/白龙

相关阅读
黄永玉:刻刀与笔,为人生写“无愁”
将行 2024-07-07
《非遗里的中国》走进山西 体验非遗技艺 感悟晋风晋韵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2
Qing听丨男子永定河救人遇难其妻发声:我曾阻拦,但他还是下了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6-21
Qing听丨河北邢台寻亲男子帮4个家庭团圆 为儿子准备三套房等待回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5-18
Qing听丨揭秘爆红的“00”后女保镖:防身只需一支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1-17
Qing听丨我们为什么给“死有余辜者”辩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0-20
壹现场丨想接种疫苗但碍于双腿残疾 接下来的一幕获网友点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8-23
Qing听丨悬挂在支点上的人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8-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