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举办的“上海咖啡文化周”即将开幕之际,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今天(26日)发布《2021年上海主要实体书店咖啡经营项目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咖啡经营已经成为本地新开书店的标配,全国连锁书店引流的主要手段。咖啡香里有书香,实体书店成为引领市民生活方式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
由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进行的这项调研,旨在调查当下上海实体书店的咖啡经营现状、发展走势,描述上海实体书店咖啡经营概貌,探索咖啡作为书店复合型经营方式基础业态的潜在价值,推动业态融合、搭建交流平台、加强产业引导,促进上海图书发行产业多元融合发展。
2017年9月至2021年1月,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对上海主要实体书店咖啡经营连续跟踪调研,今年1月,调研问卷发放至全市100多家主要实体书店,收回问卷98份,最终确定97家书店作为调研对象。
此次调研的实体书店咖啡经营要素包括:有固定的经营场地,有休闲座位,有2种以上咖啡品种,配备专业咖啡师等。受访97家书店中,咖啡经营场地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平均230平方米;超过100平方米的有76家,占总数的78%,平均面积相当于一家中小型咖啡馆。
调查显示,上海老牌实体书店经营咖啡的门店不多,如上海新华书店有4家门店经营咖啡。近十年开业的本地实体书店均十分重视咖啡经营,如钟书阁第一家店泰晤士店2013年开业后,自营咖啡品牌“金字塔咖啡”成为每家钟书阁的标配,2021年该品牌改为“书痴咖啡”;创立于2016年的大隐书局6家门店经营“大隐书局”品牌咖啡,近期开张的2家门店引进英国老牌costa咖啡;光的空间·新华书店2017年12月开业后,培育了自己的咖啡品牌CAFÉ;2017年开业的百新书局缤谷店自营品牌是“写茶WRITEA”;2019年开业的中版书房自有咖啡品牌是“ISBN CAFE”……咖啡经营已成为新开书店的主营业务之一。
近十年来,多家全国连锁书店进入上海,以书店+咖啡+体验+生活方式+第三空间等多种业态综合经营,读者定位更年轻化,自营咖啡品牌相对较成熟。如西西弗书店的“矢量咖啡”、大众书局的“纸品咖啡”、言几又书店的“言几又咖啡”、建投书局的“传记咖啡”、衡山·和集的“The Mix-Place咖啡”等。
随着书店咖啡经营空间增加,图书销售和服务仍是主流,从销售数据来看,图书销售占比整体较高。以西西弗书店为例,图书陈列场地占比80%,咖啡馆占比15%,文创产品占比5%。
上海的咖啡文化由来已久。最早出现的经营咖啡的书店是1929年10月由周全平、谢澹如在老西门中华路1420号合办的西门书店。书店由两层组成,底层是书店;1930年2月2日在2楼附设了咖啡座,这个咖啡座的“火车座”是从四川北路一家文艺茶座中借来的,墙面上悬挂着十多幅俄罗斯文学家肖像。19世纪末的老上海咖啡馆只服务于外侨,经过一百余年发展,咖啡馆成为上海一道独特的风景。
当下,咖啡依然是上海城市生活的重要风景,书店+咖啡的结合让书店的书卷气中更有烟火气,更加融入读者的生活。在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统计的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上海新开书店中,有咖啡经营的书店占84%,书店+咖啡成为新开书店的常态。
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汪耀华认为,咖啡经营使书店变得更有温度,延长了读者在书店的停留时间,增加人与书相遇、人与人相遇的机会;书店的一杯咖啡深化了读者对咖啡文化的认知,促进咖啡与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与文化内容的融合,让读者感知上海的城市温度与海派文化魅力。书店+咖啡,使得书店的存在价值变得更加多元,营造了“第三空间”的社交价值,是书房的延伸,有着图书馆的氛围、咖啡馆的格调,成为城市慢生活的写照。
文/施晨露
来源/上观新闻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