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山区教育之变:大山深处梦启航
新华网 2021-02-03 15:11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曾是广西山区群众行路难的真实写照。

莽莽大山,贫瘠落后。过去一些村屯不通路,孩子们过“天梯”、爬悬崖求学。一间泥瓦房就是一所学校,一张木架床挤着七八个孩子,一个饭盒里只见黄豆和米饭……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纵深推进,一条条盘绕在崇山峻岭间的山路结束了人们曾经肩挑背驮、翻山越岭的历史,随之而来的是一批批温暖山乡学子的“放心工程”“阳光工程”和“民心工程”,山区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不完的山路翻不出的山

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山区,层峦叠嶂、山高路陡。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曾到此考察,认为这里是“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条条沟壑划出了贫困的界限,座座高山阻碍了发展的脚步,也阻碍了孩子们的上学路。

板升乡弄顶山上的一截“天梯”,曾是弄勇小学部分学生上学的必经之路。“天梯”一侧是峭壁,一侧是悬崖。

“以前的梯子用竹子编、用木棍绑,后来孩子们要上学,就用铁丝加固。”弄勇小学校长刘兴毅说,每当寒冬山上结冰,“摔跤是常有的事。”

抬头可见高耸的群山,低头便是深不见底的湖水,这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往山顶走,有“天梯”,往山谷走,靠渡船。

在南宁市上林县西燕镇刁望教学点,教师石兰松30多年前砍掉家门口准备盖房子的几棵大树,搭建了一艘小木船,接送孩子们上学。30多年来,小木船换了8艘,山里的孩子走出去一拨又一拨。

交通不便,教育基础设施自然跟不上,大班额、大通铺曾是许多山区学校的真实写照。七百弄乡弄腾小学始建于1988年,建校之初就有一栋三层教学楼,是当时全乡唯一盖楼房的小学,但孩子们也没少受大班额、大通铺之苦。

“以前是木头架床,一铺睡四五个孩子。孩子们稍微动一下,床就咯吱作响。”弄腾小学校长韦锦格说,以前学校没有厨房,孩子们自己从家里背来黄豆、大米和柴禾,到附近村民家蒸饭吃。

唐苓予家当年就成了弄腾小学的伙房。“大家用饭盒盛好大米和黄豆,放到我家的蒸锅里。”唐苓予说。当年也在弄腾小学读书的她,深知同学们吃顿饱饭不易。2008年,弄腾小学建起厨房,唐苓予主动来到学校帮工,每天为孩子们备上热饭热菜。

贫瘠的大山阻碍了乡村发展,许多家庭因为贫困,孩子过早辍学。“女孩不读书”甚至“读书无用”的观念,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尤甚。

“当年我想上初中,妈妈让我自己把家里的猪卖了,换了钱就可以读。”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妇联主席姚丽翠回忆起往事,潸然泪下,“我挑着猪走了七八里山路到镇上卖,天快黑了还没卖出去,急得直想哭。”

教育扶贫温暖山乡求学路

越穷的地方越要办教育。

作为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广西近年来投入“真金白银”,优先发展教育,先后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双千计划”“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等,山区教育有了质的飞跃。

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三只羊乡长期深陷于贫困。相传瑶族先民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居住,每年只能向土官奉献3只羊作为居山赋税,三只羊的地名因此而来。

10多年前,三只羊乡小学因为“黄豆蒸饭”事件被外界广泛关注。今年58岁的袁建珠和他的儿子都曾在这里读书,吃着“黄豆蒸饭”长大,如今袁建珠12岁的孙子袁景福吃上了“营养午餐”。

“几代人盼望的幸福生活终于在我孙子这代人身上实现了。”袁建珠说。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广西累计约有1454万人次享受到“营养午餐”。一代又一代山里娃与“黄豆蒸饭”的故事被封存在记忆里。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岑旁村也结束了“送饭村”的历史。

曾经,为让孩子们填饱肚子、读好书,岑旁村的家长们分成几组,轮流给在7公里外的富禄乡中学上学的孩子们送饭。山路崎岖,脚下的每一步都要小心,因为肩上担着的是孩子们一天的口粮。“送饭”的传统从1984年开始,直到孩子们吃上营养餐。

随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的全覆盖,山区孩子和家长们不再为教科书、学杂费烦恼,寄宿生还能领到一定生活费。广西持续聚焦城乡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持扩资源、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山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提升。

2013年至2020年,广西投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金1372.64亿元,新建义务教育学校893所,改扩建学校2.53万所,新增学位241万个,新增实验室、功能室13.81万间等。

曾经缺水少地的弄勇小学,如今新建了教学楼、宿舍楼、食堂、水柜等;一个不足百米长的山洞连通了弄顶山的两边,孩子们从此告别了爬“天梯”的历史……

从弄勇小学走出去的蓝美英感慨万千,如今妹妹上学再也不像她当年那样艰险了。她的妹妹蓝美花正在弄勇小学读六年级。学校如今设立了多媒体教室、声乐室等,配备了远程教学系统。女孩们在声乐室里排练文艺节目,好奇的男孩们趴满了窗台,一切改变让孩子们感到新鲜又热闹。

眼下,弄勇小学正在建设一栋四层高的教学楼,刘兴毅说,他们打算再建一个运动场。“走在广西的千山万弄间,最漂亮的房子肯定是学校。”

教师是山区教育的明灯,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下沉至基层,广西推进教师公开招聘改革,适当放宽艰苦边远地区教师招聘条件,在乡村教师待遇、晋升职务等方面均有所倾斜。2013年以来,仅农村特岗教师就已累计补充5.66万名。

从“送饭村”走出来的陈武峰,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我们这些曾经被送饭的孩子,内心早已埋下种子,要为山区孩子送去更优质的教育。”陈武峰说。

如今,一批批教师用爱和责任托起广西乡村教育的希望,贫困户学生失学辍学人数实现动态“清零”。

每个孩子都有“星辰大海”

1996年,融水县白云乡的红瑶女童陈英花第一次离开家乡参加夏令营,她见到了一条从没见过的河,兴奋地问身旁的老师:“这就是大海吗?”

大海,曾是大山里许多妇女一辈子都到达不了的地方。“狗不耕田,女不读书”,白云乡红瑶女童失学率一度非常高。而今,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越来越多孩子走出大山、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

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陈英花,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前几年还出资为村里修了条产业路。她经常带孩子去海边旅游,看一看从小向往的大海。

与硬件设施改善相比,孩子们精神面貌的变化更让人感到欣慰。越来越多山区孩子拥有体育、艺术等方面的特长,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送娃读书才能有出路”的观念在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形成共识。

赵兰娘是贺州市民族学校学生,这个乐观开朗的土瑶小姑娘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艺术展演活动,在节目中领唱、领舞,还多次获奖。很难想象,这个爱笑的小女孩曾有两次辍学经历。“家里很困难,爸爸去世了,妈妈、哥哥打工很辛苦,我想为家里做点事。”

老师多次上门家访,劝回了赵兰娘。“老师说,像我这样优秀的孩子回去上学,将来还有很多舞台等着我。”赵兰娘说。

美好的未来点亮了孩子们眼中的星辰。在三江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三江南站社区,配套项目江川小学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兴趣班,足球、画画、跳舞等课程正给山里娃的人生带来改变。

“我们申请到一个专门针对贫困山区女足的公益计划,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国家女足队员,还有机会出去外面参加比赛。”江川小学副校长李晓雪说。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广西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差距逐步缩小,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仍然在路上。

“希望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乡村教育,为山区孩子插上梦想腾飞的翅膀。”大化县教育局局长覃建业说。

原标题:大山深处梦启航——广西山区教育之变

文/新华社记者 卢羡婷 吴思思 农冠斌

编辑/高艳

相关阅读
“星辰启航共育未来”天文教育共同体成立
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2025-01-18
广西桂林象山区翠竹小学:趣味课堂开出民族团结花
中国新闻网 2024-09-14
广西边城教师李春谋:坚守讲台25载守护边境苗寨未来
中国新闻网 2023-12-21
房山区霞云岭乡为73名住宿儿童温暖守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5
大山里“长出”一群足球小将
广州日报 2023-09-28
让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
人民日报 2023-04-27
图片故事 | 大山教师“夫妻档” 坚守初心三十载
新华社 2023-03-24
小伙放弃高薪工作支教11年见证偏远山区变化 小伙:自己曾淋过雨想替别人撑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