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骨质疏松诊断方面,我国科学家又有了新的研究进展。针对我国骨质疏松症的患者知晓率低和骨密度检测手段严重不足的困境,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田伟院士的指导下,北京积水潭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牵头,在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和中华影像技术分会的支持下,联合全国十几家三甲医院,开展了“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研究。研究证明,利用CT检查结合QCT测量骨密度可以用于骨质疏松筛查,也就是说,患者在做肺CT检查后,经过数据转换,即可得知患者骨密度情况。这一研究结果最直接的好处在于,将来,如果患者想要知道是否得了骨质疏松,在做过肺CT的情况下,只需查看肺CT结果并进行转换,而不用专门再接受一次X光照射。
11月16日,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在“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China Biobank)骨质疏松调查结果”发布会上了解到,这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性的队列研究,采用基于低剂量肺CT(LDCT)结合定量CT(QCT)先进技术,建立研究骨质疏松症,肥胖和脂肪肝的精准影像评价,及其风险预测的前瞻性大样本队列。
该项目自2018年5月实施,到2019年6月,共完成脊柱骨密度测量近7万余人,骨质疏松的调查结果已经在骨质疏松与骨矿盐领域权威期刊(JBMR)发表,北京积水潭医院程晓光和合作单位作为并列第一作者,田伟院士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JBMR主编Civitelli教授,Genant教授和Pickhardt教授对该研究给予高度评价。
该研究共纳入全国12个中心的体检低剂量肺癌CT检查者69095人,发现50岁以上的中国人中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29%,而男性为13.5%,对应患病人数分别约4900万人和2280万人。研究中,女性骨松患病率与既往全国流调相似,但男性骨松患病率是既往研究的两倍,提示要重视男性骨质疏松的防治。
发布会现场,专家一致认为,本研究对我国的骨质疏松防治和慢病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研究证明了利用CT检查结合QCT测量骨密度可以用于骨质疏松筛查。其次,骨质疏松的诊断严重不足,尤其是男性骨质疏松更是如此,提示男性对于骨质疏松的预防,而CT有其独特优势。此外,我国CT检查非常普及,采用CT检查做骨质疏松等慢病筛查具有很大潜力。
田伟院士进一步解释,该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过去人们想检查是否患有骨质疏松,就得做双能X线检查,也就是传统的DXA方法,现在新的方法是QCT。而这次研究结果显示,用低剂量肺部筛查CT,就可以通过图像和软件对CT的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得出QCT的值,就能够知道是否有骨质疏松。“这意味着患者不用专门再去照一次X光了,可以减少辐射。我们希望这项研究能给全世界的医生提个建议。研究结果很现实,也会影响未来对骨质疏松检查的方式。”
其次,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出对于骨质疏松诊断的认识和以前有所不同。“过去以为男性患有骨质疏松的很少,女性到了中老年,因为绝经、激素改变,会出现明显的骨质下降,而这次大范围研究发现,男性的骨质疏松发生率比过去提高了一倍。这些研究结果对于疾病认知、诊断治疗、未来研究都具有巨大的潜在意义。”田伟说。
此外,该项研究结果对于将来手术科室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因为CT能对人体的某个特定区域进行分析,田伟举了个例子,比如,要给某位患者做手术,需要在某个骨头安装一颗螺钉,但患者患有骨质疏松,可能有的位置骨头比较弱、有的部位结实,将来,可以用QCT找到安全的、结实的区域,做个体化的手术设计,实现“指哪打哪儿”。
一般来说,50多岁会开始出现骨质疏松现象。田伟院士说,骨质疏松多数是原发性的,其实是人体老化的过程,随着年龄增加必然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骨质疏松,以前人们普遍寿命短的时候问题不太突出,现在人们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老化现象就突出了,会变成普遍的难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许多体力劳动被机械替代,尤其是一些重体力劳动越来越少,人们骨头所受的应力就不够,骨如果不受应力,就无法维持健康状况,强度会下降。此外,骨的健康离不开阳光,但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很少晒到阳光。现代生活也造成了骨质疏松容易早发、多发。
对此,田伟院士给老百姓提出建议,如果已经发生了骨质疏松,就要减缓进展,改变生活方式,多出门晒太阳、保持适量运动。其中,老年人的营养吸收能力变差,建议老年人少吃多餐,特别注重营养素,包括补充蛋白质、钙等元素。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毛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