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中的凌晨一点,显得格外寒冷,京哈线双桥站的几百名工人正在热火朝天地拆解扣件、切割轨道、吊移枕木,钢花飞溅中,他们喊着号子,将旧轨道一段段换下。这个3月20日的凌晨,对现场正在施工的铁路工人来说,也是疫情期间的第一次施工“重头戏”,工人们如上满了弦一般,紧张有节奏地奋战在灯火通明站上。
车上旅客感觉不出这段线路正在动“大手术”
对于刚刚完成的京哈线双桥站下行咽喉区改造的第一次“大手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工务段段长宋广浩记忆尤深,“这次改造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自主完成近年来施工难度最大,施工流程最复杂的站改施工”,他接着介绍到,这期间,将完成双桥下行场西咽喉拆岔堵豁17组,插入道岔15组,拨接线路240米,更换轨枕980根,换铺无缝线路500米等一系列工程。其核心工程是将原有两组超大型号道岔拆除改造线路,从而实现京哈下行正线直向通过。“今后,人们乘坐京哈线普速及动车的旅客行经此处,将更加平顺”。
作为拉开整个工程序幕的首次施工作业,重要性不言而喻。凌晨两点,37米长的轨排已经等候在旁。现场150多名工人摩拳擦掌,随着1号、3号道岔的顺利拆除,施工人员随后兵分几路、协同作战。一面将与道岔连接的轨道、轨枕切割更换,一面将37米轨排推运合拢堵豁、将拆除的道岔部位填堵平顺,以便不影响白天的正常行车通行。
宋段长告诉记者,20日凌晨的作业天窗点为210分钟。5时许,恢复运行的列车顺利经过,车上旅客感觉不出这段线路正在动“大手术”。
京哈下行线的“嗓子眼”运行更顺畅
疫情最严峻的时期,轨道生命线一刻也不能停。“双桥站咽喉区位于北京站东约11公里处,是京哈线北京站发出列车的必经之路”,北京工务段党委书记纪进修介绍到,这里改造的计划由来已久,是一项耗时近20年的“老大难”课题。因线路繁忙,腾不出足够的作业时间,计划一直未能实施。
今年,铁路部门利用近期铁路客流低位运行的时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设备集中整修。主要针对普速铁路繁忙区段等,其中就包括京哈、京沪、京广、京九等多条重点线路。利用春季集中修的契机,北京工务段决定一举攻克这一施工难题。
西咽喉区可以说是京哈下行线的“嗓子眼”。北京工务段线路技术科工程师许宝对此有切身的体验,他告诉记者,这段咽喉区长约四五百米,但宽度仅30余米,线路行至此处陡然变窄。但此处却集中了40多组道岔,京哈线下行、京承线下行、丰双线下行及星双线四条线路都打这儿经过。每日运行繁忙,列车来往密集。随着铁路设备升级改造,建线之初的两组超大型号道岔即111/113号道岔已经为非标道岔。常年行车,有时列车经过此处道岔,旅客会感觉到摇晃,维修压力也在逐年增加。
那么此次施工动了怎样的手术?许宝直言最重要的是对咽喉区的多组道岔进行了拆除更换。“部分道岔从小型换大型,从而增加半径,使列车运行更平稳。另有部分道岔则从大换小,比如将拆除两组超大型38号道岔,插入两组18号道岔,优化咽喉区平面布局,使京哈下行从侧向‘拐个小弯‘,变为正线直向通过,确保列车安全平稳运行。同时,也大大减少维修成本,提高设备稳定性。”
进出场跟以前不一样了,挖掘机,轨道车、轨道吊显优势
按照施工计划,3月将首先拆除7组道岔,4月份继续完成道岔的拆除、插入、平移等工序,5月完成线路拨接、更换轨道等核心工程。整体项目将于暑运前完工。双桥站改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的第一场大型施工。
对于铁路班组的工作人员来说,频繁异地往返是工作常态,这也是铁路人刚性的岗位需求,疫情期间,工人们的工作状态也发生了变化,“上线之前测体温,然后戴口罩。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作业距离,下线之后也要测体温。出行的车辆去之前消毒,回来之后也要消毒。”许宝告诉记者,工人们春节期间大部分没有出京,也保证了施工人员的力量,除了每天做好人员信息的登记,返京有没有隔离14天,有没有出京情况等等,少部分人返京时集中居住、隔离。
施工时最大的困难是解决人员聚集的问题,比如“进出场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是比较集中进场,现在改为划定区域多进口分散进场,以保证人与人之间的有效距离。
疫情期间,作为在北京工段线路技术科管大修的工程师,许宝有个明显的感觉,“施工前期准备工作要更细更全面,容不得任何偏差,现场检查的工作比以前多了,确保后续大修施工精准实施”。
他坦言,作业时人与人之间需要隔开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一些活干起来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尤其遇到做比较笨重的物体时,“比如说我们拆枕木,或者更换刚轨,这些重体力的作业项目肯定受影响,所以我们优化施工组织改进作业方案,采用挖掘机作业,比较大、比较重、比较笨的一些工作交给挖掘机,然后轨道车、轨道吊配合回收旧料,就大大减轻了集体做在一处交叉作业的风险。”在疫情下,机械化一体化施工显现出优势,“既可以降低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人员就不用太集中,可以分散去做零散的工作。”
戴口罩施工,是疫情期间施工的标准动作。近来作业过程中的憋闷感在很多工人心头留下越来越深的感受,怎么回事?许宝也有点无奈,“毕竟我们多是体力劳动,现在戴着口罩、再戴上面罩干活,对体力的消耗比较大,有时呼吸上都困难。以前不戴口罩,出汗、呼吸、看东西还是比较方便一点,戴口罩之后,作业起来肯定不太方便,比如操作电焊,现在这个季节还好一点,如果天再热,可能憋闷会就更明显了。”
搞线路大修的,吃苦是第一
许宝坦言对于像他一样搞线路大修工作的铁路人来说,吃苦是第一条件,“因为我们作业模式是晚上要盯施工,然后白天要谋划第二天夜里的天窗修的作业方案、人员及工程机械组织,经常是黑白颠倒”。因为集中修的天窗点儿不一样,尤其有京哈线,京沪线,京通线这几个比较重要的干线,每个干线的点儿都不太一样。所以我们就随着天窗儿时间,决定自己的作息。”
面对疫情的全球肆虐,对疫情走势的牵挂起落,对工作前路的思虑,甚至对生死的思考让他有时难免也会有心灵的困境。许宝有一条不错的嗓子,喜欢唱歌,宅在家里的时候,他尽心尽力陪伴“小棉袄”,他喜欢一边陪女儿玩积木,一边哼唱。有一次,当他刚一开口唱“我~们~”,没想到女儿马上停下手里的玩具,抬头冲他笑眯眯地接道,“共产党人”,他简直感到惊喜,赶紧接着唱下去,“好比~”,女儿的小脸上像开了一朵花,边笑边接唱,“种~子”,稚嫩的小嗓音把那种亲切的民族曲调模仿得惟妙惟肖,不知怎么,他心里一下子充满了豪迈,抱起女儿简直想咬一口她嫩嘟嘟的小脸蛋。
每当看见女儿白白嫩的小脸蛋,许宝都感到心里变得安静温和。他多么盼望,往常那种大家一起喧嚣热闹地干活、热烈讨论线路大修上施工难点的日子快些回来。
供图/田宝希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