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的11月科学“流言”榜11月30日出炉。近期备受关注的有关鼠疫的话题入榜,一起入榜的还有长热不衰的5G话题。
流言一:鼠疫无药可治,得上必死无疑
真相:历史上鼠疫确实引起过大范围的死亡,但这是因为当时人们对鼠疫的病因、治疗、预防等认识不足。而现代医学已经让鼠疫不再无药可救,临床上鼠疫病例可以通过规范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病人如果能早期就诊,并得到规范治疗,治愈率很高,可疑接触者也可通过预防性服药而避免发病。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未治疗的鼠疫病死率仍然极高。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表示,当前我国已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防控体系,只要科学应对,不会出现疫情大范围扩散风险。
流言二:5G手机运用毫米波可导致失明
真相:目前我国使用的手机电磁波产生热能的标准,即SAR值是2.0W/kg,超过此数值是不允许入市销售的。实验数据表明,华为、中兴等国产品牌手机,以及苹果、三星等国外品牌手机,SAR值均远低于2.0W/kg的国家标准,正常使用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流言中提到的“黄斑变形”也不准确,其准确名称是“黄斑变性”,是老年人视网膜组织退化、变薄导致的常见病,临床上只有爬雪山不戴护目镜等极端条件下才可能出现。
流言三:牙膏可杀灭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病和胃癌
真相: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某种牙膏能彻底杀灭口腔幽门螺杆菌。某些牙膏的宣传中列举的科学研究均是停留在体外试验和动物试验阶段,远远达不到其宣称的神奇效果。就日常清洁而言,普通牙膏刷牙也能起到清除口腔细菌、减少炎症的作用。幽门螺杆菌患者应到医院消化科寻求正规治疗。
流言四:睡太多增加痴呆风险
真相:网上出现的“睡太多的人痴呆风险增加”“睡太多容易老年痴呆”等报道,内容来源于《阿尔茨海默症和痴呆》杂志。该研究发现每天睡眠超过9小时的参试者,大脑记忆力和学习能力都出现显著下降。但作者强调这是一个观察性的研究,不可能得出因果性的结论。网上夸大了该研究的适用范围,错误关联因果,给公众造成误导。保证充足和有规律的睡眠是非常重要的。“睡多少小时最合适”没有标准答案,白天不觉得疲倦、精力充沛,就是最佳的睡眠。
流言五:戴 “脑电波走神监测环”可评判小学生注意力
真相:“走神监测环”缺乏物理学支持。脑电信号极其微弱,很容易混淆于背景噪音中。如果“走神监测环”的检测灵敏度或分辨率达不到百万分之一伏特量级,检测结果就不可能准确。即使物理上能够准确测量出脑电信号,由脑电信号形成的脑电图也非常复杂,不能判断出学生是否“走神”。目前脑科学的研究并未给出明确及公认的研究结果,很多关系连定性方面都没研究透,更不用说定量。
流言六:5G时代再无wifi用武之地
真相:5G和wifi各有优点,目前阶段互为补充才是最佳选项。5G网速的确超过了现在的千兆家庭互联网宽带,但对于室内环境的信号渗透有所不足,而室内网络通信恰恰是wifi的强项。5G时代的一个“标配”是室分设备。室分设备相当于5G的室内微型基站,可将信号相对均匀地分布到室内。未来三大运营商要想将5G基站和室分设备安装到小区里和楼道内,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而且目前5G流量资费不低,因此,公司、餐厅等对网络流量需求很大的固定场所适合采用wifi,5G则更适合个人通信的灵活使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