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人类学研究如何在本土落地生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19-11-29 17:22

说起人类学研究,读者率先想到的可能都是一些外国学者研究案例。近期由社会学者周星主编的 “本土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专题”由商务印书馆推出,这个专题将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对准了本土,研究的对象很接地气,譬如熟人社会的“生熟程度”、中国厕所的发展以及中式服装的历史变迁。让我们来详细看看这三本书从哪些维度进入中国社会的人类学研究吧!

《生熟有度——汉人社会及文化的一项结构主义人类学研究》

作为一个人,你是“生涩的”,“夹生的”,还是“成熟的”,在你的交往中,“生人”和“熟人”又意味着什么?

在《生熟有度》中,作者拓展了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生/熟”这一对概念,将其运用于中国社会的分析之中。周星教授发现,“生”与“熟”是汉人社会与文化中的一组基本的分类范畴,它既用于食材、药物、土地等的分类,也用于工艺、书画艺术等的区分;既用于对个人成长阶段和社会身份状态的划分,也用于人际关系程度的区分;在历史上,这一对概念还被用在以不同族群关系确认的民族认识上。在这些事务上的“生/熟”区分背后都有深刻的、普遍性的文化寓意,因此这一对概念可以作为解读中国汉文化整体逻辑的一个密码。

《道在屎溺——当代中国的厕所革命》

一个人的一生在卫生间的时间可长达三年,中国的厕所革命,以及我们的污秽观和卫生观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发展历程?

《道在屎溺》从我国当前正在进行中的厕所革命展开论述。指出当前的革命是中国当代生活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显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变革的方向。本书是中国人类学者第一部相关主题的原创性著作。周星教授在此书中一方面从历史的维度梳理了我国从农耕社会到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排泄行为规范和公共厕所的变化;另一方面,探究了中国人的污秽观、卫生观以及公共性观念、文明论观念等的发展和变化。

《百年衣装——中式服装的谱系和汉服运动》

长袍马褂、中山装、旗袍、新唐装、中式礼服、新汉服……百年来我们穿着的中式服装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背后又上演着怎样的社会历史变迁?

《百年衣装》梳理了中国社会一个世纪以来有关中式服装的各种社会动态和文化实践。作者讨论了长袍马褂、中山装、旗袍、新唐装、新中装、中式礼服等中式服装百年来的演变轨迹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尤其关注了近年来在青年群体中兴起的“汉服运动”,并对中式服装的可能性进行了展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视界 | 走进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
新华社 2025-05-18
新知|文化人类学的里程碑式经典 全新中译本《文化的阐释》出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26
新中式“圈粉”青年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02
北京服装学院举办北京时尚之城建设学术论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4
新知|“人类学的目的就是与人类生活本身对话” 《为什么要读人类学》出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4
活动丨《人类新史》中文版新书发布会暨纪念大卫·格雷伯圆桌讨论
北大人文社科研究院 2024-10-29
新知|跨越150年的人文故事 人类学家薛茗为你打开这间博物馆鲜为人知的一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1
历史|人类新史:一次改写人类命运的尝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