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活动|杜甫的前半生——《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新书分享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2 21:00

从公元683年唐高宗去世,到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在这个时间段里,唐朝的一切都在慢慢地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以往被掩藏在所谓盛唐的光辉之下,大家很容易忽略其中的细节,而诗人杜甫和杜家正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王炳文老师在《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中通过爬梳杜甫在安史之乱前的44年人生,全方位展示了杜甫人生前半段经历、杜甫家庭的代际演变,以及整个唐朝的兴衰变迁。

4月27日晚,我们邀请《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作者,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助理教授王炳文老师,与隋唐史学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老师做客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和大家聊聊杜甫的前半生,在历史和诗歌之间,和你一同寻找、勾勒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身影。

关于诗圣杜甫,从古至今文学界、史学界研究者众多,有“千家注杜”之说。蒙曼老师认为王炳文老师这本《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的优点在于,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仍能找到新的视角,找到新的切入点,找到杜甫和时代、和历史真正的勾连,对杜甫的生平经历进行深挖,从而加深我们对杜甫、对时代的认识。

蒙曼老师还说,杜甫被称为“诗史”,从诗的角度来看,与不同诗人的性格特征、创作特点有关。一方面,杜甫是沉重的,杜甫的脚深深扎进泥土之中、扎进社会中、扎进时代中,所以当时代在受伤时,杜甫也在受伤,当时代可以被挽救的时候,杜甫也是真的欢欣鼓舞,他的心和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杜甫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一路写,他的诗歌真实反映了时代的很多特征,他的忧喜都是跟这个时代直接相关的。作为一个小官员,他能够看到时代中发生什么,也可以把它写下来。杜甫的心灵比别人更敏感,他将所见所感所闻记录下来让我们知道。

谈论及了解杜甫对我们当下有什么积极意义时,王炳文老师说,杜甫是真正把对唐朝的认同烙在了自己的骨子里,他的人文关怀、他的爱国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盛世是什么样子的?在杜甫的心里,有一颗盛世的心。

读者提问环节中,有小读者询问“这本书为什么没有写杜甫的后半生?”王炳文老师便为大家预告下一本书叫《杜甫的历史图景:战乱》,会延续《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的内容,围绕杜甫的后半生,带我们继续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杜甫的形象,深入了解安史之乱时期的唐时代。希望大家可以关注期待。

活动嘉宾:

作者 / 王炳文

王炳文,历史学博士,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后,现为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唐代政治史与民族史,著有《从胡地到戎墟:安史之乱与河北胡化问题研究》。

嘉宾 / 蒙曼

蒙曼,隋唐史学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史及中国古代女性史。2007年,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先后讲述《武则天》《太平公主》《大隋风云》等。2016年起,多次担任《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评委。出版《蒙曼品最美唐诗》系列、《大隋兴衰四十年》等。

相关阅读
赏读|侯杨方:在盛世与衰世之间 为什么选择西汉与清朝?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1
历史|以中国古代历史上两大盛世为例,阐释缔造盛世的深层逻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1
赏读|普遍的历史与独特的生命史:“诗史”的双重意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5
历史|重走诗圣杜甫的前半生,再现大唐盛世的历史图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5
还原诗圣为真实的“人”,北京人艺《杜甫》再登首都剧场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0-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