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房屋建筑首次有“数字身份证”
中新经纬 2024-05-08 17:49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表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创造了多个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全面摸清了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家底”,全国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第一次全面掌握了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信息和灾害属性等。

国新办8日就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和公报举行发布会。会上,有记者提问,此次普查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开展的综合性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目前各项工作已经全面完成,能否介绍一下有哪些重点成果?

郑国光表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创造了多个第一次。例如,在调查成果方面,第一次全面摸清了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家底”,形成了具有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的房屋建筑海量数据成果,全国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第一次开展了对全国灌木、草木、枯落物的普查,填补了全国林下植被可燃物载量空间信息的空白;第一次全面掌握了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信息和灾害属性;第一次完成了对全国县、乡、村公路、桥梁、涵洞等普查,采集了全国公路设施的抗震、防洪等设防信息,形成了全国国省干线公路承灾体风险数据库、全国水路承灾体风险数据集等。

郑国光提到,在评估与区划成果方面,第一次明确了全国高灾损区、高隐患区、高风险区和低减灾能力“三高一低”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域;第一次识别了占全国陆地面积2.3%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高风险区,将全国划分成为6个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大区、30个综合风险区和90个风险防治亚区,揭示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东高西低”的宏观格局和导致高风险的主要因素,第一次划出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的短板弱项区域等。

郑国光指出,同时,这次普查是第一次开展,在技术、工作方式方法上也取得了一些突破,主要是实现了三个方面的第一次。第一次开展了自然灾害风险要素调查、评估、区划等全链条普查,完成了灾害风险要素属性和空间位置的“双调查”。单灾种风险和综合风险评估、风险区划、防治区划,过去水旱灾害也好、地震灾害也好,都是做单灾种,这次做了综合风险评估区划。第一次探索推进致灾部门的数据和承灾体部门数据有机融合,推动灾害致灾数据和人口、经济、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等重要承灾体的数据共享。第一次在统一技术体系下开展风险评估区划,采用统一的灾害风险评估、区划及综合防治区划技术框架和技术规范开展单灾种风险评估区划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组织多部门协同完成了综合风险评估区划和综合防治区划的成果。(中新经纬APP)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建设基本完成
法治日报 2024-05-17
历时3年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发布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08
河南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中国新闻网 2023-11-27
全国开展首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500万人参与的普查如何助力应对自然灾害
南方都市报 2023-05-15
“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聚焦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
新华社 2023-04-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