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我们日常生活里的一举一动,也随时关乎着野生动物的生死
科普中国 2023-03-05 15:30

说到野生动植物保护,很多人可能觉得那是需要穿上迷彩服、解放鞋,踏入深山老林去工作。其实不然,我们日常生活里的一举一动,也随时关乎着野生动物的生死。

我们应该做哪些,不做哪些?

🌳 不消费濒危野生动植物制品

象牙、犀角、穿山甲鳞片、鹤顶红(盔犀鸟头骨)、砗磲、珊瑚……看似是珍稀美好的材料,但其实背后藏着贸易链条。而且,在我国,销售、持有濒危野生动物植物制品都是违法的。

🌳 不滥食“野味”

野生动物作为食品来源之一,可能携带致病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对于水生野生动物的食用,要通过合法的和可靠的渠道获得,才能食用。对于陆生野生动物来说,我们可以食用通过驯养繁殖获得的子二代个体。直接从野外捕获野生动物涉嫌违法,也不安全。

🌳 拒绝“下山兰”、“干枝杜鹃”

“下山兰”的背后是无节制、不可持续的采挖。2021年9月,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颁布,很多兰花物种现在已经受到了法律保护。被采伐的“干枝杜鹃”多来自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兴安杜鹃,购买与销售也都是违法的。

🌳 科学养育宠物

我们不要放养猫咪,遛狗也一定牵好狗绳,减少猫狗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的机会。一方面可以防止脆弱的野生动物死于非命,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猫狗被野生动物传播疾病,或在打斗中受伤。

🌳 不随意弃养宠物

在没有办法继续饲养自己宠物的时候,不要将宠物放生。实际上,被家庭弃养的宠物很少能够活过当年冬天,而且在此之前,它们也会威胁城市里的野生动物,甚至伤及人类。

🌳 拒绝非法宠物

非法宠物贸易也是濒危野生动物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非法宠物很多都来自于野外捕猎,而且宠物走私环境恶劣,每有一个个体到达终端市场,往往伴随着十几甚至几十、上百个体的死亡。

🌳 拒绝“放生”

不科学的放生,有可能让放生现场变成杀生现场。外来物种如果放生或逃逸到自然环境中,有可能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 不要投喂野生动物

投喂野生动物往往会造成动野生动物对人类的依赖,慢慢会丧失自行寻找食物的能力。一旦没有了人类的投食,它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可能因此下降,攻击性也会提高,增加发生人兽冲突的可能性。

🌳 避免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

野生动物往往有着比较强的戒心,往往要远离人类、躲避人类。而一旦习惯与人类接触,会使它们丧失警惕性,容易被天敌捕食。

来源:科普中国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野生动物名录持续扩容,见证美丽北京建设步履铿锵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5
全市陆生野生动物种类增至612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3
广州率先为野生动物放生定规矩
广州日报 2023-10-13
福建穿山甲等野生动物野外种群呈增长态势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3-09-20
买卖饲养“异宠” 猎奇不能突破法律底线
检察日报 2023-08-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