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青快评 | 北京地铁站上演的“完美急救”能否再多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9 15:32

据央视网报道,近日,北京一名女子在地铁站台候车时突发心脏骤停,多位过路群众进行紧急心肺复苏和AED除颤,为后续挽回生命打下了关键基础。事后,该女子家属全网发帖想找到救命恩人。随后好消息传来,三位热心群众找到了,巧合的是她们都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然而,现实中一些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却常常因为得不到及时有效抢救而殒命。据专家介绍,五分钟是大脑对缺氧耐受的最长时间,也是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的黄金时间。身边的人如能第一时间进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将为患者赢得一线生机。“时间就是生命”,有关调查显示,人的心脏停跳4分钟内救治成功率约50%,6分钟内救治成功率约10%,10分钟内救治成功率约1%。

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的大多数公众并不具有最基本的急救技能。相比发达国家30%-40%的应急救护技能普及率,我国急救技能不到1%的普及比例。与之相应,我国心肺复苏成功率仅有1%—2%,发达国家可以达到40%甚至50%。因为不会救、不敢救,以致于白白地失去“黄金”抢救时机,令人惋惜、值得反思。

说到院前急救不得不提被称作“救命神器”的AED,这是一种能够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简易设备。自21世纪开始,美国、欧洲、日本、台湾、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已配置和推广使用AED。近年来各地纷纷推动公共场所布设AED、加大急救培训力度,为猝死患者赢得急救黄金时间。

有没有AED是一个大问题,会不会使用同样至关重要。很多场合都有配置的“救命神器”AED,简单易用,像傻瓜式照相机一样,它会有语音提示,跟着做就行了,即便是专业的AED培训,约4个小时就能完成并掌握使用。也就是说,当你发现一个人失去反应且没有正常呼吸,只要遵从机器的指示,就可以挽救生命。

但问题是,目前有组织的急救技能培训却严重不足。北京地铁站的这起突发心脏骤停事件,如果不是恰巧遇到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三位热心群众,能上演一场“完美急救”吗?大多数人面对紧急情况,恐怕除了拨打120,就剩下手足无措了。即便配备了简单易用的“救命神器”AED,很多人也根本不知道,就算知道了,手忙脚乱之下,也不见得就能及时发挥出功效。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比配备AED更重要的是普及急救知识,否则“救命神器”很可能会沦为摆设。假以时日,设备的安装推广赶上发达国家并非难事,但普及急救知识却很难速成。一方面,要对公共场所工作人员以及警察等特殊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技术和AED设备使用的培训,另一方面,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让急救知识走进校园。惟其如此,国民的急救技能普及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成为现实。

令人欣喜的是,国家层面已经付诸行动。2019年7月份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鼓励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到2030年将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比例提高到3%及以上。明确要求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有些学校也尝试将急救知识纳入课堂,成为与学分挂钩的选修课,值得学习推广。

普通人是距离生命危急者最近的紧急救护人。一人会急救,就多一分生的希望。随着急救设备的推广和急救知识技能的有效普及,我们有理由期待“完美急救”成为寻常事。

文/胡欣红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北青快评 | 让“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蔚然成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5
北青快评 | 急救教育进校园,补上“救命”这一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4
北青快评|私家车自备“救命神器”,民间急救创新值得珍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1-05
北青快评 | 推动“终身学急救”蔚然成风,筑牢守护生命安全“堤坝”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09
北青快评 | 溺水者死而复生提示,急救水平需全面提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7-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