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关于高血脂的5个误区,你中了几个?
芸健康 2023-12-23 09:30

如今高血脂患者越来越多了。久坐、熬夜、打游戏、每天烟酒不离手、饮食不健康不规律……这些坏习惯,都是使血脂升高的“元凶”。《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中数据显示,我国血脂异常人口有2亿人,高血脂人群约1亿人,患病人数逐年攀升。

可想而知,我们不得不重视血脂的变化。

那么,什么是血脂呢?高血脂都有哪些误区呢?饮食是引发高血脂的常见原因,有高血脂的患者更要控制自己的饮食,平时吃什么食物比较好呢?

01

血脂小课堂

血脂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随着这两种成分的升高,就会表现出三种不同类型的高脂血症:

①高甘油三酯血症,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

②高胆固醇血症,以胆固醇升高为主;

③混合型高脂血症,甘油三酯、胆固醇都升高。

其中,胆固醇只有1/3是外源性的,即通过日常饮食摄入,剩下的2/3都是内源性的,是通过肝肠循环对胆酸等进行重吸收,而后在肝脏合成的。

高血脂对身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血脂可以在血管内皮沉积,导致血管壁的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外周血管疾病,甚至有些家族性的高脂血症,可能导致早发性的心脑血管疾病。

血脂中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的升高与冠心病最为密切!而且不同人群的“合适水平”是不同的,所以有些人化验单上没有表示升高的箭头,但依然需要用药治疗。

02

血脂异常的4个信号

血脂升高后,除了检查结果异常,还有这些信号可能在提醒你血脂异常。

1、腿肚抽筋、刺痛

有的中老年人出现腿脚抽筋、小腿发凉、发麻等不适,会以为是缺钙所致。事实上,这可能是因为胆固醇积聚在周围肌肉中,刺激肌肉收缩,导致抽筋。

2、犯困、头晕

高血脂患者的血液流动相对缓慢,影响红细胞的携氧能力。高血脂还可能让在体内动脉中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造成血管管腔狭窄,导致大脑缺血缺氧,所以更容易犯困。

3、体重增加

人体会出现高血脂,比较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甘油三酯。身体中的脂肪如果不能正常代谢,那么很有可能会堆积在体内,就会导致人体的体重增加,肥胖的情况也会变得严重。一些调查显示,肥胖人比瘦人更容易产生高血脂的症状。

4、黄色瘤

眼睑黄疣或眼睑周围疣状淡黄色凸起,是由于脂肪过多积聚所致,中老年人应特别注意这一症状。如果眼睑周围出现这一明显症状,需要特别的关注。

03

高血脂的5个误区

1、胖子才会得高血脂

血脂与身材无关!有没有高血脂,一般与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的关系比较大。况且,每个人的习惯不同,其患病的风险也不一样。肥胖的人如果只是皮下脂肪堆积,没有其他疾病影响的话,血脂是不一定高的。而瘦的人也有可能受到遗传、环境和疾病的影响,患上高血脂。

2、血液粘稠度增加,血脂就高?

不一定。血脂升高是会使血液变得粘稠的,但是血液粘稠度增加了,并非就是血脂升高了。血稠与血脂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没有直接的关系。血稠与血液中的多种成分有关,可能是红细胞过多、血液过度浓缩等原因造成的。

3、血脂降低后,可以马上停药?

正确做法是逐步减少药物剂量。当血脂降低至标准范围时,立即停药是有风险的。国外长期的临床治疗结果显示,在初期治疗血脂达标后,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减少药物的剂量。这是因为血脂刚刚降低,也会有上升的风险,保持药物治疗,对稳定血脂有帮助。

4、高血脂不能吃鸡蛋?

鸡蛋的蛋黄中,含有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较多,导致很多人都以为高血脂不能吃鸡蛋。而血浆中的脂质主要来源于食物,通过控制饮食可以使血浆胆固醇降低。所以,血脂高的人可以适量吃鸡蛋,但要少吃。

5、只吃素,就能降血脂?

日常饮食需要荤素结合。虽然素食可以改善血脂异常,但如果长期只吃素食的话,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也会转化为脂肪,导致高血脂。控制血脂也不是拒绝摄入脂肪,如适量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降脂。

04

高血脂饮食建议

注意清淡饮食,尽量控制油脂的摄入量,特别是富含饱和脂肪酸的红肉、富含反式脂肪的烘焙食品、油炸食品、都要尽量少吃。

多吃蔬菜水果,特别是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都可以适量地多吃。

主食中增加五谷杂粮的比例,多吃杂粮类,在补充碳水化合物的同时,也可以摄入大量的膳食纤维。

肉类推荐吃禽肉或鱼肉等白肉,尽量减少猪牛羊肉等红肉的比例,如果有条件,可以每周吃一两次深海鱼。

限制饮酒,对于甘油三酯高的朋友,应该戒饮烈性酒。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血脂异常,不只是“高”的问题
马上营养 2024-06-01
高血脂(高脂血症)能自己察觉吗?怎么发现?
医学微视 2024-05-17
每 4 个成年人中就有 1 个高血脂!远离这 4 个高危因素→
科普中国 2024-02-19
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高血脂!远离这4个高危因素
科普中国 2024-01-19
怎么看血脂化验单?关于血脂,你可能存在这些认识误区
江苏疾控 2024-01-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