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青快评 | 推动“终身学急救”蔚然成风,筑牢守护生命安全“堤坝”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09 15:00

今年9月10日是第23个“世界急救日”,主题为“终身学急救,救护伴我行”。连日来,各地以多种方式开展开展“世界急救日”主题宣传活动,推广自救互救知识,引导和培育公众树立“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理念,提升公众应对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的自救与互救能力。

说起急救,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医院,拨打120急救电话求援,这没有错。不过,如果“第一目击者”能够变身“第一施救者”,则更有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比如,发生有人呼吸心跳骤停,第一时间该如何救命? 据专家介绍,4分钟内是挽救生命的黄金时间,因为大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极限是4分钟。大于4分钟救治,脑细胞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死亡。倘若有人比急救医生快一步,4分钟内救治的成功率可达到50%。而等到10分钟时再行动,救治成功率只有1%。“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用来形容突发情况下的急救恰如其分。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数量高达55万,而医院外发生猝死的救治成功率仅有1%左右。面对频发的心源性猝死案例,在急救医生到达前,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和AED除颤,几乎是挽救宝贵生命的唯一办法。由于我国应急救护技能及AED普及率较低,拥有应急救护培训证书的人占总人口比例不高。面对心脏骤停患者时,很多人因为不会救、不敢救,以致于白白地失去“黄金”抢救时机,令人惋惜、值得反思。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鼓励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到2030年将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比例提高到3%及以上。对照实际来看,实现上述目标任重道远。各地应该发扬钉钉子精神,弘扬真抓实干的作风,压实责任、狠抓落实,推动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阔步前进。

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重在实效、贵在持久。各地要以“世界急救日”为契机,扎实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强化组织部署、机制建设、考核督导和宣传发动,深入推进急救培训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传授心肺复苏、AED的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急救技能。丰富宣传教育形成,完善激励保障机制,调动“教”与“学”的主体积极性,引导公众增强防护意识、责任意识,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推动“终身学急救”蔚然成风,确保应急救护知识普及人数和取证人数持续增加,社会急救力量不断壮大,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同时,还需要大力提升公共场所急救设备的配备率。近年来,各地在公共场所配置AED等急救设备的步伐不断加快,进步有目共睹。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卫健委等15部门联合制定的《北京市重点公共场所社会急救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1年-2023年)》明确提出,2023年底前,全市机场、火车站、学校等重点公共场所实现AED等急救设施设备全覆盖。目前,该项工作正有条不紊的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比如,北京地铁公司已在其所辖线路330座车站均配备了AED ,并完成超过4000名员工的培训取证。自AED设备配置以来,北京地铁已经6次使用AED现场成功救治突发疾病乘客。期待其他地方学习借鉴北京等地的先进经验,科学谋划公共场所AED等急救设施设备的配置范围,加大财政投入,尽快配齐配强急救设施设备,确保实现“硬件”“软件”皆过硬。

“终身学急救,救护伴我行”。危险总是不期而至,意外往往让人猝不及防。我们每个人都应牢固树立“终身学急救”理念,积极主动地参加急救培训,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持学习劲头不松懈、步伐不停歇,努力掌握更多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将守护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堤坝”越筑越牢。

文/杨维立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北京朝阳AED布点达518个,基本实现区域重点公共场所全覆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4
北青快评 | 北京地铁站上演的“完美急救”能否再多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9
外卖小哥学急救,变身“社区守护者”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5-08
顺义区天竺镇政务服务中心开展应急救护培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2
学急救,会急救,打通应急救护“最初一公里”
国家应急广播 2024-03-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