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见证机器人产业发展“北京速度”|机器人发展看北京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7 15:30

8月17日,随着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闭幕,人们在享受着这场科技前沿的盛宴时,也感受到了科技力量的日新月异,以及北京这座城市在人形机器人这样的科技前沿产业布局的深度和力度。8月15日至17日的三天赛期中,吸引了16个国家、280支参赛队伍的500余台机器人同台竞技,涵盖127个品牌。为何能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这离不开北京市对机器人产业的高度重视。北京把打造全球机器人应用标杆城市作为发展目标,重点支持“高能级平台、长周期资本、全链条布局、新应用落地”。本次国际赛事的举办,不仅为机器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验证提供“试金石”,更为链接全球机器人产业链提供了“强磁场”,将进一步加速北京打造“全球机器人产业标杆城市”的进程。

机器人运动会见证北京科技创新能力

天工、青龙、智元、荆楚1号……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每款参展的人形机器人的名字都被创造者赋予了美好的意义,它们也诞生在中国的不同城市。今年被认为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也是技术极速突破的一年。本届大会上,北京、上海、浙江、四川、湖北等地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均设了展区。各地队伍来京参加比赛,被认为是对北京在机器人产业中的地位的一种认可。

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在他旗下的人形机器人夺得1500米、400米的比赛冠军后非常激动。他感谢了北京,感谢了北京市政府和主办方给人形机器人这个产业提供了破圈的机会。王兴兴直言,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才与高校资源,汇聚大量尖端AI人才,将加大北京分公司投入,积极招聘优势人才。王兴兴的感言代表了参与这场大会的多数人的心声。

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举办,为整机带动产业链各环节整体提升和快速迭代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每一个机器人的‘一小步’都是科技发展的‘一大步’。”

运动场上,陪伴在人形机器人身旁的领队和操控手团队中,总能看到一张张青涩的面庞。他们来自各大高校,也是机器人产业的后备力量。也是北京创新力量的源泉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派出了两支机器人队伍参赛,分别是“RUC-HuHa”和“RUC-DIJA”队。 “RUC-HuHa”队完成了场景赛中医药场景的药品拆装竞赛初赛,并以4分38秒的优异成绩顺利完成任务进入到复赛环节。近日的比赛中,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都有学生参赛,学生们对机器人进行二次开发,在实战中提升自我。

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汇聚了全球机器人研发与应用领域的顶尖力量,不仅是对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一次大练兵,更是推动技术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通过运动会上的竞技比拼,推动了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核心技术的突破,为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也让我们看到了人形机器人的无限潜力。

业内专家认为,本次运动会的举办,不仅是“科技奥运会”,更是产业加速器,倒逼企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机器人产业向消费领域延伸,更快更好地走进人类生活。

从遥控操作到全自主奔跑的“北京速度”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十四五”国家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在全球范围内,人形机器人已成为前沿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而竞争的速度几乎肉眼可见。

在4个月前的人形机器人“半马”上,大部分人形机器人还是采用遥控操作模式。在这次运动会上,大部分竞赛类项目都已经采用全自主奔跑,这类似自动驾驶的车道保持技术,在赛道两条线之间稳定奔跑。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TO唐剑说,全自主奔跑技术难度更高,同时依靠摄像头“看”清前方的路。按照当前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速度,唐剑认为,五年左右的时间会有家庭机器人产品落地。

造一台人形机器人有多难?对人类双手而言,能通过27块骨头、50多块肌肉和100多个关节的协同,完成小到穿针引线,大到搬运重物等一系列动作。而人形机器人要实现这些难度极大,特别是适应多样地形、灵活行走的仿生脚是全球人形机器人研发团队共同面临的难题,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更是核心难关。

“这场运动会既是人形机器人整机的综合竞技,也是关键零部件的全面比拼。”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运动会赛项的检测,有助于整机单位发现关键部件在精度保持性、可靠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真实应用场景需求明确零部件改进提升的方向。同时,借助运动会平台还可检验这些零部件改进提升的效果。

例如,在此次运动会1500米项目中,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Ultra机器人采用全自主导航技术,成为无人工干预完成比赛的机型。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EO熊友军表示,此次参赛的天工Ultra机器人在运动能力、速度、稳定性、可靠性及智能程度上均有很大提升,该机器人全程通过视觉感知、环境感知等自主完成比赛,无需人工遥控或干预,是机器人“大脑”技术革命性的进步。

北京经开区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局具身智能产业专班主任芦瑜说,机器人技术每个月都在迭代进步。人形机器人此前“小脑”运动能力较强,现在随着大模型的加持,“大脑”也在升级,未来将更加智能、帮助人类完成更多工作。

北京加速打造机器人产业标杆城市

f8ce3795df1f7894977f96245f4f7bfd.jpg

本次国际赛事的举办,不仅为机器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验证提供“试金石”,更为链接全球机器人产业链提供了“强磁场”,将进一步加速北京打造“全球机器人产业标杆城市”的进程。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将机器人产业视为引领智能制造革命与未来竞争的核心,构建了“技术研发-场景验证-产业落地-生态完善”的全链条支持体系。本届机器人运动会还是一场国际机器人交流的盛会,这次共有18支国际队伍来到北京。全球机器人足球顶尖赛队齐聚“冰丝带”,向首届RCAP亚太机器人世界杯北京大师赛最高荣誉发起冲击。全新的顶级竞技平台,吸引着国际赛队齐聚。

自2019年起,北京市连续出台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建设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目前,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约占全国1/3,今年上半年产业营收增长近40%。北京已培养机器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7家,获批手术机器人注册证33个,集聚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30家,均居全国首位。

通过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北京将人形机器人作为核心领域进行谋划和布局,带动协作、医疗、特种、物流四种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目前,北京已支持形成12类200项机器人创新产品,高端产品体系基本形成。据了解,2023年以来,北京市已推动199种创新产品在134种场景实现应用落地,覆盖工业制造业、商业服务、教育、医疗、农业、园林等11个领域。在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产品已经率先在特种危险作业、物流分拣、无人零售等场景批量应用。越来越广阔的世界,正在向机器人打开大门。

北京还拿出真金白银助推整个行业发展。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处副处长梁洪郡介绍,北京市财政出资设立百亿级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协同国内知名投资机构密集布局,形成了覆盖早期研发、中试生产到场景应用的全链条投资格局。同时,北京市整合产业资源,组建了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以及国内首个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并持续打造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

在开幕式歌舞节目《欢迎来到碳基生命的世界》中,人类舞者与机器人以流畅协作演绎“碳基与硅基的对话”,尽显“人机互动”的灵动与工业之美。在“冰丝带”,这是一场由算法、机械与智能交织的科技盛宴。8月17日,已经有参赛选手在憧憬明年的比赛了。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表示,明年将参加北京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朱开云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峻
编辑/周超

相关阅读
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闭幕 26个冠军集体亮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8
聚焦|《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落幕,明年8月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7
第二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于明年8月在北京举办|机器人发展看北京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7
机器人运动会见证北京创新引力
北京日报 2025-08-16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首金诞生|机器人发展看北京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5
智竞向未来!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盛大启幕!
北京新闻 2025-08-15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 冰丝带燃起来!|机器人发展看北京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5
智竞向未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式亮点炸眼|机器人发展看北京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