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大剧院创作推出的首部原创音乐剧《战争与和平》在北京艺术中心热演,引发广泛关注。作为中国音乐剧市场上难得的世界名著题材原创音乐剧,《战争与和平》集结了作曲舒楠,编剧、作词喻荣军,俄罗斯导演阿丽娜·切维克领衔的国际一线主创团队,从策划到创作无疑经历了复杂而又艰辛的过程。
面对原著的宏大与复杂,以及国际团队合作的挑战,如何平衡各方关系,确保作品的高品质呈现?同时,如何运用丰富的经验,使这部音乐剧更贴合时代的审美,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剧场?近日,音乐剧《战争与和平》的创作制作总监王翔浅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深入揭秘了该剧幕后创作的艰辛历程与独特魅力。
音乐剧《战争与和平》的创作制作总监王翔浅
平衡各方协作
既要学会“灭火”,也要珍惜碰撞的火花
北青报:您这次受邀担任国家大剧院首部音乐剧《战争与和平》的创作制作总监,最大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
王翔浅:国家大剧院的第一部原创音乐剧选择《战争与和平》,非常契合大剧院的高度和格局,也是极具胆识的举措。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首先是原著的宏大与复杂。小说《战争与和平》有120万字,559个人物,跨越15年的时间线,作者本人花了6年才写成这部作品,线索极为复杂。如何将这部鸿篇巨制浓缩在两个半小时的音乐剧中,让观众能够看懂并且获得感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其次,国际团队的合作既是亮点也是挑战,如何平衡俄罗斯主创和中国主创之间的创作理念,让一次次的碰撞摩擦出火花,需要开放的氛围和不断的打磨精进。
当然,作为音乐剧人,能够参与国家大剧院首部音乐剧的制作,本身就是一种荣幸。国家大剧院制作音乐剧是我们多年的梦想,把积累的制作经验贡献给《战争与和平》,无疑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具光彩的一页。
北青报:是什么样的契机组成了这样国际化的阵容?
王翔浅:应国家大剧院的邀请担任音乐剧《战争与和平》的创作制作总监,我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为这部剧推荐一位适合的导演。我想到俄罗斯导演阿丽娜·切维克,她此前执导的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和《基督山伯爵》等作品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第一时间飞到广州,赶在阿丽娜回国的前一天和她见了面。阿丽娜当时不敢相信中国的国家大剧院要制作的是音乐剧《战争与和平》,当她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她兴奋地说“我们会完成一项伟大的工作”。这让我放下心来,也和她一样对国际合作充满了期待。
当时大剧院邀约的优秀的编剧喻荣军和作曲舒楠两位老师已经开始创作和构思,阿丽娜导演加入后我们又相继有了俄罗斯出色的舞美设计和编舞的加盟,随着和国家大剧院有过多次合作的灯光、多媒体等中方艺术家的加入,这个一层层交织融合的国际团队逐渐建立起来。
北青报:在音乐剧的制作中有一种说法,“制作人的职责之一是灭火”,在国际团队的合作中少不了碰撞,这其中有哪些花絮?
王翔浅:音乐剧是一种全方位的舞台艺术,创作和制作的各个环节都会齐头并进,难免会发生碰撞,特别在国际团队的合作中。这其中编剧喻荣军的剧本最终修改到了第10稿,作曲舒楠的音乐在不断创新中更是调整了不下几百遍。作为创作制作总监,我的任务是把控时间节奏,平衡各方关系,给大家提供足够的创作空间。因为时差,我们和导演前期经常在线上开会到深夜,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有些创作方向也会走上歧路。作为创作制作总监,一方面要学会灭火,在大家争论激烈的时候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及时发现火花,激发团队的灵感。例如在男主角安德烈死后,我建议加一首娜塔莎的独唱,不仅寄托对安德烈的思念,更是展示出战争年代俄罗斯女性的坚韧和成长,是强大的女性力量的象征,否则这个人物会流于“恋爱脑”。这个提案让导演和词曲主创都有了灵感,创作出来的《你未曾离开》这首歌感人至深。
音乐剧是大众化的舞台艺术,首先要有清晰抓人的故事结构,去繁就简。为了清晰明了的故事线,我们最终将主要人物删减成了7个人,配角7个人,再加群演,整个台上一共38人,是用音乐剧的载体呈现这部鸿篇巨制合适的体量。同时为增加戏剧张力,导演提出“战争”与“和平”“三明治式”叠加的构作方式,每当和平年代美好的事物即将发生,战争就会摧毁它。这种残酷的对立震撼人心。导演非常尊重编剧和作曲,会把创作出来的内容先排出来,然后做高级的减法。对于国际团队的融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彼此尊重、开放包容。通过讨论和协商,找到最有利于作品的解决方案。
敞开大门招募演员
让优秀的音乐剧演员站在大剧院的舞台上
北青报:您有过很多将国外音乐剧引进中国并制作成中文版的经验,在这次《战争与和平》的制作中,您认为哪些制作经验是这次国家大剧院首部音乐剧进行的新的尝试?
王翔浅:音乐剧的商业属性决定它经常以项目制的方式进行构建和演出。此次国家大剧院第一次制作音乐剧,以创新包容的姿态对社会公开招募音乐剧演员,我们收到了数百封演员的简历。同时国家大剧院的歌剧队和戏剧队的演员也积极来参与面试。所有演员都经过严格筛选择优录取。这种内外兼容、开放包容的招募方式,是国家大剧院为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所做的一次突破和创新。
北青报:这次《战争与和平》大胆启用了年轻的明星演员,对这点您怎么看?
王翔浅:音乐剧是最贴近时代的舞台艺术,它的包容性非常强,任何一位有实力的演员都可以来尝试音乐剧。我作为一名在音乐剧行业从事了二十多年工作的从业者,非常欣喜地看到热爱音乐剧、想要挑战音乐剧舞台的年轻演员出现,他们是《战争与和平》以及音乐剧行业的新鲜血液。《战争与和平》在考察实力的基础上启用了年轻的明星演员参演,如果说有粉丝为了明星走进剧场,我们希望用作品和实力说话,让为明星走进剧场的粉丝转化成作品的粉丝、音乐剧的粉丝,音乐剧逐渐从明星主义转化成作品主义,这是我们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戏剧终归是人的艺术,短短两个月的排练,要让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的演员们演绎出动人的生离死别、爱恨情仇,考验的是导演和演员的功力和剧组的氛围。国家大剧院是一座有温度的剧院,我们也努力确保剧组是有温度的剧组,这大大有助于创作。
打造国际化作品
吸引年轻人走进剧场
北青报:从您过往引进和制作音乐剧的经验来看,这次的音乐剧《战争与和平》如何做到更贴近时代的审美?
王翔浅:《战争与和平》表达的是全世界共通的话题,它触及到人性,与我们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在剧本、音乐、舞美等各方面,我们都进行了大量的努力,让它更贴近时代的脉搏和审美。例如作曲方面,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最终将摇滚、电音等多元的风格融入到剧情当中,为了呈现音乐的最佳效果,我们使用了现场乐队,形成了既有史诗般的壮阔,又朗朗上口的音乐剧作品。舞美的设计更是极具当代特点,悬挂在舞台上的穹顶设计,仿佛对人类和万物的庇护,默默见证着每一个人物的命运沉浮和悲欢离合。同时利用多媒体视觉效果,营造出千变万化的宏大场面。它的整体视觉简约现代,给音乐剧的舞台留出非常大的发挥空间。舞台上这个变化丰富的球体,很多技术难题是在国家大剧院领导和专业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一一攻克的。国家大剧院制作了百余部歌剧、话剧等,首部音乐剧是在丰厚底座上的一次创新! 我们在首演谢幕之后有一张全体演职人员的大合影,几乎涵盖了大剧院的各个部门,人数之多,可以看到这是一部举全大剧院之力打造的作品。
北青报:您认为这部剧能给音乐剧产业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剧场?
王翔浅:音乐剧《战争与和平》酝酿了两年之久,王宁院长将它定位为“世界名著音乐剧”。当下我们的音乐剧市场除了引进的欧美原版剧目,原创音乐剧制作还多是娱乐性作品,或以迎合市场的中小体量为主,像《战争与和平》这样格局广阔的作品并不多。它可以引领未来中国音乐剧的市场走向,是对文学名著、世界经典的弘扬。如果能由此让更多年轻观众爱上音乐剧、爱上世界名著,这将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艺术启迪。同时,我们也能够通过与国际团队的合作和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创作理念和制作经验,为中国音乐剧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王翔浅照片:受访者本人供图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娜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