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
2023年10月底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2024年5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对银行保险机构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出明确要求,进行了系统部署。
金融“五篇大文章”准确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明确了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这为银行业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指明了方向。
从监管部门披露的最新数据来看,今年以来,银行业不断发力“五篇大文章”,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
其中,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今年取得了快速发展。据央行披露,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6.21万家,获贷率为46.8%。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达3.19万亿元,同比增长20.8%,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3.2个百分点。
银行业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领域取得的成绩也可圈可点。据央行披露,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为35.75万亿元,同比增长25.1%,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7.5个百分点;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2.9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比各项贷款高6.4个百分点。
银行业也积极布局养老金融,推出各类养老储蓄存款、养老银行理财。此外,在推动个人养老金业务方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8月21日披露的数据显示,个人养老金账户已开立超过6000万个。商业银行还持续加大对养老产业的信贷投放。
数字金融方面,银行业加快发展数字金融产品服务,强化数据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
总体来看,今年以来,银行业在监管部门的引导下,持续发力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升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助力我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
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是今年金融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今年以来,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举措不断出台。2024年1月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出台《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明确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随后,两部门相继召开会议,进一步部署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相关工作。
该项机制的建立,指向性十分明确,从项目层面进行融资协调更加符合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情况。一是,优质的房地产项目能够通过融资协调机制快速获得资金,尽快形成实物投资,有助于房地产投资企稳。二是,暂时遇到困难的项目能得到融资支持,这有助于减少项目交付风险,提振市场对房地产行业复苏的信心。
在政策推动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快速落地。一方面,多地“白名单”项目快速推出,落地节奏快,项目覆盖面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加大马力,以实际行动推进项目对接落地,通过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现场调研、开辟绿色通道、制定个性化措施等一系列举措,加快“白名单”项目贷款投放。
自协调机制建立以来,截至11月18日,“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通过金额已超3万亿元,预计到2024年末,“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通过金额将超过4万亿元。
目前,房地产市场信心得到有效提振,房地产市场呈现出止跌回稳的积极势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房地产市场监测系统数据显示,10月份、11月份全国新建商品房交易网签面积连续两个月同比环比双增长,一线城市带动二线、三线城市商品房成交增长。未来,随着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加速落地,房企融资有望进一步改善。
“双新”行动:
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
今年3月7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双新’行动”)。4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召开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金融工作推进会。
“双新”行动是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将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而“双新”行动要取得实效,离不开银行业全方位的支持。从实际情况来看,今年以来银行业积极服务“双新”行动。
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今年以来,银行机构落实落细已出台政策措施。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住户消费性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20.4万亿元,较年初新增6580亿元,同比增长5.8%。
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方面,今年4月份,央行设立了5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
从银行机构对再贷款使用情况来看,据央行披露,截至2024年9月末,5000亿元额度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余额只剩7亿元。这显示出,银行机构对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贷款投放热情很高。
整体来看,今年以来银行机构在推动“双新”行动落地见效的过程中,积极性高,支持力度大,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理财资金入市:
发挥权益投资引领作用
今年以来,多项金融政策发力,鼓励银行理财公司加强权益投资能力建设,发行更多长期限的权益产品,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培养壮大耐心资本。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九条’”)明确提出,“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提升权益投资规模”。今年9月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北京召开专题座谈会,表达了对包括银行理财等在内的机构投资者的殷切期盼,希望其更加成为市场运行的“稳定器”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发挥资本市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更大作用。
我国银行理财行业自2004年起步,如今已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不断发展的20年,目前已逐步成长为资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银行理财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方,加大权益投资力度、提升权益投资能力对其业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权益投资已成为银行理财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赛道之一。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年内权益类理财产品发行逐渐回暖,相关政策的出台也为理财公司布局权益类产品带来更多机遇。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2日,年内理财市场新发权益产品206只,同比增长77.59%。
通过加大权益投资,银行理财公司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投资领域,并提升产品的收益水平和吸引力。这也有助于银行理财公司推动自身业务转型,提升全面资产管理能力。
多家银行理财公司纷纷表态,接下来,将进一步丰富理财产品体系,提升投研能力,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助力活跃资本市场,为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贡献力量。
一年多次分红:
积极增强投资者回报
2024年,高股息板块中的“宠儿”银行股积极响应新“国九条”多次分红号召,纷纷推出中期现金分红方案。多家上市银行首度派发中期现金“红包”。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国有大行”)一如既往担纲分红“大户”。据统计,今年六家国有大行将派发中期现金分红合计超过2000亿元,中期现金分红比例均达30%(按向普通股股东现金派息总额占2024年半年度归母净利润的比例计算)。
部分“家底”较为殷实的中小银行也选择积极回馈股东。比如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以及北京银行、南京银行、上海银行、沪农商行、渝农商行等上市城商行、农商行。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整体风险偏好下行,股息率高、业绩波动较低的银行股颇受资金青睐。上市银行增加分红频次,无疑将进一步增强对稳健型资金的吸引力。
不过,近年来银行业净息差承压、利润增速放缓,如何平衡好股东回报和自身发展,也是所有上市银行需要综合考虑的课题。
国有大行注资:
夯实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2024年,国有大行新一轮注资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六家国有大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即将增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时隔20余年,财政部拟再度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不过这一轮资本补充的背景和目的与彼时不同。
相较而言,此前注资主要是为了化解国有大行资产质量危机和推动国有大行改革,这一轮注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国有大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意义。
“当前六家国有大行经营整体稳健,资产质量稳定,拨备计提充足,按照国际最佳实践标准,主要指标均处于‘健康区间’。”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
即便是业界优等生也要面对银行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近年来国有大行的资产增速整体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同时,净息差承压、盈利能力下滑等因素正在制约国有大行的内源性资本补充,并进一步约束国有大行的资产投放能力。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未来一段时间,国有大行的资产增速预计仍将维持较高水平。
财政部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等渠道注资国有大行,将为后者缓解资本补充压力、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注入一剂“强心针”。据财政部介绍,目前财政部正在等待各家银行提交资本补充具体方案,各项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存量房贷利率批量调整:
减轻居民房贷负担
今年以来,多项重磅房地产金融政策密集出台,尤其是存量房贷利率批量调整落地,这也是存量房贷利率第二次批量下调。
9月24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宣布,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和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引导商业银行将存量房贷利率降至新发放贷款利率的附近,预计平均降幅在0.5个百分点左右。9月29日,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24〕第11号》,完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推动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同时,央行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关于批量调整存量房贷利率的倡议》,明确各商业银行原则上应于2024年10月31日前统一对存量房贷(包括首套、二套及以上)利率实施批量调整。
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快速落实。10月25日,六家国有大行及多家股份制银行对符合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调整政策的住房贷款利率进行批量调整。调整的存量房贷包括首套、二套及以上,利率调降至不低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减30个基点,且不低于所在城市目前执行的新发放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加点下限。
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来看,据央行披露,预计此次存量房贷利率统一调降将为借款人节省利息支出1500亿元。
事实上,存量房贷利率在去年已批量调整过一次,且带来诸多正面效果。此次利率调整力度和覆盖面均超去年,这一政策举措不仅是对市场长期呼声的积极回应,更是当前宏观经济调控与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环。存量房贷利率的下调带来多重利好:一是降低家庭房贷负担,促进消费。二是银行面临的提前还款压力将有所减轻,有利于稳定银行资产端。三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存款利率下调:
进一步稳定银行负债成本
2024年,“降息”是银行存款市场的关键词。今年以来,国有大行已进行了两轮存款利率集体下调,当前定期存款利率已普遍迈入“1字头”时代。
10月18日,六家国有大行均在官网更新了存款挂牌利率,并于当日起执行。综合六家银行发布的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来看,此次存款挂牌利率调整主要涉及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等存款品种。从调降幅度来看,六家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幅度一致,上述不同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降幅最高为25个基点。这是继今年7月份后,国有大行年内第二次对存款挂牌利率进行下调。
国有大行“领衔”、股份制银行迅速跟进、地方银行陆续追随,已经成为当前存款“降息”的常规节奏。
今年9月底,央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将降低中央银行政策利率,引导LPR和存款利率同步下行,以保持商业银行净息差的稳定。这一政策导向为市场提供了明确信号。
国有大行集体“降息”不仅是对市场预期的回应和央行货币政策的落实,也是银行应对自身经营压力、优化负债结构以及提升盈利能力和经营稳健性的重要举措。当前,银行业的净息差持续收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53%,较今年二季度下降0.01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的态势明年或将延续。
银行系AIC扩大试点:
耐心资本规模有望扩大
2024年,创投行业迎来阵阵政策暖风。9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了《关于做好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扩大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范围的通知》,将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范围由上海扩大至北京、天津、重庆、南京等18个大中型城市,同时适当放宽股权投资金额和比例限制,并进一步完善尽职免责和绩效考核体系。
当前,我国社会融资中,间接融资仍然占据主体地位,这意味着需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金融尤其是科创投资的发展之路。2020年以来,大型商业银行下设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通过先期在上海开展股权投资试点,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已具备扩大试点的条件。
上述政策出台后,银行系AIC加速入局。比如,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已与全部18个试点城市达成合作意向,并在其中12个城市就合作设立股权投资试点基金事项与当地投资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意向合作规模近千亿元。
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地位重要,资产总额占比高。银行系AIC能够利用银行丰富的客户资源和风控经验,提高创投成功率,促进科技型企业成长。相比其他投资主体,银行系AIC入局有助于引导和激励更多长期资金投入科技创新领域,不仅能够解决科创企业融资难题,还能推进银行构建多元化投资渠道,银行系“耐心资本”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
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项目落地“常态化”。10月18日,央行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证监会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其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推动上市公司积极运用回购、股东增持等工具进行市值管理。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相关政策出台后,上市公司、商业银行闻风而动,积极启动客户储备、对接。多家商业银行从客户准入、账户管理、尽调审批、风险控制等多维度制定方案,完善内控制度,积极开展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
同时,沪深上市公司纷纷披露,公司或其控股股东已与银行签署贷款协议或取得贷款承诺函。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2月22日,已有210余家上市公司披露股票回购增持贷款进展,贷款金额上限合计近500亿元,涉及16家商业银行,包括6家国有大行、10家股份行。其中,建设银行支持项目数为40个,位居首位,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紧随其后,支持项目数分别为36个、31个。从涉及资金总额角度看,中国银行暂列第一,近104亿元。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分别以97亿元、79亿元居第二、第三。
整体来看,银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业务首批落地较快,各类型企业均有涉及。展望未来,预计银行将为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提供有力金融支持和更加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同时严守风险合规底线,通过强化风险控制措施,确保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合规开展,全力支持上市公司“做大做强”。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