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川
黄子卿(1900—1982)是著名物理化学家,毕生从事化学教育事业,不遗余力地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他曾多次拒绝国外高薪聘请,在他的眼里,祖国将自己培养成才,理所当然的,自己也一定要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1921年,黄子卿从清华大学毕业后,顺利考取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主修化学。在获得硕士学位后,他又于1925年考入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后因公费到期,于1927年底结业回国,随即被聘为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34岁那年,黄子卿再度赴美,回到麻省理工学院,继续自己没有完成的学业。这次赴美和上次有所不同,当年那个略显青涩的学生,如今已成长为物理化学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黄子卿知道出国求学的不易,为了多学一点知识,他常常带着午餐,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整天。
在临出国前,黄子卿便已做好打算,等到毕业时,一定要回来报效祖国。1935年,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包括麻省理工化学系主任、芝加哥大学原子能研究所负责人等,都向黄子卿伸出橄榄枝,同时承诺给他开出超过其他人一倍的高薪工资。
当时,芝加哥大学的那位负责人为了劝说黄子卿留在他们学校,不惜用挖苦的口气对黄子卿说:“你的祖国现在正像一只破船在风雨中飘摇,哪里会有在美国这样好的研究条件?如果你现在回国,很有可能一无所有。”
黄子卿原本对这位负责人颇有好感,但一听到对方如此损害自己国家的名誉,立即心生厌恶,他当即毫不客气地回怼道:“就算回去之后真的一无所有,我也心甘情愿和我的祖国一起受苦,我依旧全身心地热爱我的祖国,我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回国后,黄子卿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他随学校南迁,来到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平日里,黄子卿总是穿着一身蓝布长衫和黑色布鞋,走路时仪态严肃,目不斜视。在给学生上课时,他更是一丝不苟,严谨认真。当时,黄子卿每周的教学工作量高达36小时,工作强度很大。然而,当时他的生活却非常清贫,每次从学校返家,因无钱坐车而要步行一个多小时。
1948年,因工作需求,黄子卿第三次来到美国,应聘至加州理工学院任客座教授,师从该校化学系主任、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鲍林(也译泡令)。当时中国正进行解放战争,黄子卿每天都在翻阅报纸,收听广播,时时刻刻惦念祖国的安危。有一天,鲍林教授劝他说:“黄,把你的全家接到美国来,你就在这里工作,不好吗?”黄子卿的回答还是与十几年前相似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的家在中国,我一定要回去。”
后来有一次,几位好友和黄子卿在一起聊天时,故意问他:“国内的教学环境如此艰苦,你后悔当初从美国回来吗?”黄子卿神情严肃地表示:“为什么要后悔呢?再说,还有什么比回来报效祖国更令人自豪的事情?就算再苦再累,我也无怨无悔。”
黄子卿的一番铮铮誓言,展现出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独特魅力,更展现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报效祖国的毅力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