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昌黎地秧歌受邀参加庆祝澳门回归25周年演出 表演者:感到骄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6 19:58

日前,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献礼演出《澳门2049》在澳门开演。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黎地秧歌受邀参加了演出,昌黎地秧歌这一传统艺术也在澳门的美高梅剧院焕发出了新的活力。12月16日,昌黎地秧歌表演者之一白云告诉北青报记者,得益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各级文旅部门的高度重视,多年来积极为昌黎地秧歌创造和搭建展示平台,他们把秧歌从乡土民间扭到《澳门2049》这个大舞台。

360截图20241216192217405.jpg

表演者:为昌黎地秧歌感到骄傲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它最早产生于元代,一直流传至今。其主要角色有妞、丑、㧟、公子等。道具有彩扇、花绢、团扇等。其动作灵活,丰富细腻,步伐颠颤、肩腰扭动和双手八字翻花是其特色。演出分为排街和场子。排街是串街过巷表演;场子是固定表演,又分大场、中场、小场,其中大场有二龙出水、四面风、葫芦蔓等丰富队形。昌黎地秧歌大多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代表作有《跑驴》《娶婿》等。特别是《跑驴》,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登上了世界舞台获得了大奖。

昌黎地秧歌以在地面上轻快自如、自由灵活地扭动,做出比较细腻、风趣的戏剧性表演见长。多少年来,凡遇年节或喜庆日子,地秧歌队伍遍及昌黎城乡,已成为昌黎人民世代相沿的传统习俗。经过几百年传承发展,昌黎地秧歌已成为展现昌黎地域文化的传统艺术形式。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昌黎地秧歌榜上有名。

在今年《澳门2049》驻场秀演出中,昌黎地秧歌队的12位队员表演了一场精彩的擓组合秧歌。昌黎地秧歌中一般有三个角色,妞是小媳妇,丑是诙谐、幽默的滑稽角色,擓是中年或老年妇女,通常是媒婆或丈母娘。这次上台的12位队员,就扮演12位“擓”,她们全是昌黎本地女性,年龄在30到50之间。

今年46岁的白云参加了在澳门的演出,她从小就喜欢扭秧歌,村里过年过节、庙会上总有秧歌表演,她就跟在队伍后面学。再后来又拜宋建亮为师,系统学习了扭秧歌。

白云告诉北青报记者,“擓”举止火爆、泼辣,自然表演起来也比较累。“排练特别累,我第一次排练后,在床上躺了挺久休息。” 虽然排练辛苦,但从昌黎来到澳门的一行人仍然非常兴奋。

白云告诉北青报记者,她们15日晚上的演出很成功,大家发挥地很出色。“我们的服饰还是和往常村里过年过节表演时一样,只是化妆化得特别鲜明、夸张。我们从乡土民间扭到《澳门2049》这个大舞台,真是太为我们的昌黎地秧歌感到骄傲了!”

据介绍,除15日晚的表演,昌黎地秧歌还在16日晚上进行演出。队伍中的3位老师将留在澳门进行一段时间的驻演,在澳门宣传昌黎地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秧歌队指挥:教过几千个学生

昌黎地秧歌传承人宋建亮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子弟,他自幼便对昌黎地秧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次演出中,他是昌黎地秧歌队指挥,他告诉北青报记者,昌黎地秧歌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昌黎先民用舞蹈这一形式向上天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或者借助无拘无束的舞蹈来抒发情感,演化千年后就变成目前看到的昌黎地秧歌。

宋建亮说,得益于大家的关注和关心,昌黎地秧歌在当地的传承和保护做得比较好。“我们有句老话,叫‘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都会扭一扭’。出去问问每个村,必然都有好几个扭得很好的。”

2014年,宋建亮自筹资金80万元,建起“建亮民间艺术学校”,对地秧歌爱好者进行免费培训。学员既有本地和周边地区的地秧歌爱好者,也有来自北京、内蒙古等地艺术院校的学生。目前培训过的学生大约有300人。在办好学校的同时,他还把地秧歌文化带进校园,义务担任昌黎县多所学校的民间文化课外辅导员,并受聘担任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舞蹈艺术学院、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课外指导老师。“我会先给学生们讲解昌黎地秧歌的历史,然后就拆解动作进行教学,无论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学得很不错。我已经教过几千个学生了。”

对话:

传承人:昌黎地秧歌反映了农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12月16日,宋建亮接受了北青报记者采访。

北京青年报:您能介绍一下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澳门2049》驻场秀演出中昌黎秧歌队的表演吗?

宋建亮:这是一个人和机器大赛的故事。在舞台上,12个秧歌队队员做动作,机器人模仿。但是模仿到一半的时候机器人出了故障,不敌人类,剩下的舞蹈由人类完成。这台演出体现了机器无法代替人类的智慧和灵巧,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利用前沿科技手段,对非遗文化进行了艺术性重构。

北京青年报:您从什么时候接到去澳门演出的通知,怎么排练的?

宋建亮:今年6月,我接到了张艺谋导演团队的电话,说要邀请我们参加纪念澳门回归25周年的演出。说实话,一开始我不敢相信,还以为是诈骗。整个7月份,12位队员在本地进行排练,8月、9月队员来到北京参加排练。11月再到澳门训练。因为舞台涉及机器人,我们需要先挑选、设计动作,再让机器人团队给机器人编程。因此前期排练时间比较长。

北京青年报:在你眼中昌黎地秧歌是什么样的?

宋建亮:昌黎地秧歌的内容大多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庆贺丰收、盼望来年风调雨顺等。叫地秧歌是和高跷秧歌相对的,我们就是在地面上,在田间地头扭秧歌。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内容反映了农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是昌黎人民生活情趣的真实体现。

北京青年报:在本次的演出中,您有没有想办法宣传昌黎地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宋建亮:当然有。澳门来了15个人,专门跟着我们学习怎么扭秧歌。从北京也有来跟着我们学的。我一个动作一个动作仔细地教,他们应该已经学会了。

实习生 苏海韵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铁柱
编辑/王朝
校对/董一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