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择友之道,也是处世之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5 22:00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明明想与人好好相处,却总被他人暗箭所伤;

明明想和人真诚交往,却发现对方笑里藏刀。

我们总以为,只要付出真心,待人真诚,便会收到同样的回报。

但现实往往是,你的善良给错了人,便会成为他人伤害你的利器。

人性复杂,人心多变,如何识人、观人,已成为一个人修行的重要课题。

战国时期有个传奇人物鬼谷子,他曾说: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见其志意。”

想要了解一个人,就要审视对方的虚实,洞察其内心所欲,才能知道他的真实意图。

正是凭借这份识人之术,他门下的弟子苏秦和张仪才能洞察人心,成就功名。

纷乱世间,想要练就一双慧眼,看透他人,保护自己,就要牢记鬼谷子这4句识人之术。

观其友,知其人

中国有句老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一个人的社交范围,往往就是他品性和趣味的体现。

而在任何时候,朋友都是一个人最好的参照物。

想要如实了解一个人,就要先去观察和了解他的朋友。

战国时期,魏文侯想选拔一个贤能的人出任宰相,他在大臣魏成子和翟璜之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便向谋士李克请教。

李克回答道:“欲知其人,先观其友。”

于是魏文侯通过私下观察他们的友人,发现与魏成子交往的人,几乎都是饱学名士;

而翟璜却常与小人为伍,结交的都是酒肉之徒。

最后魏文侯根据二人朋友的品性,选择让魏成子做了宰相。

《周易》有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一个人,往往会与和自己有相同声音的人,产生共鸣,同声附和;

与和自己有相同脾性的人互相吸引,聚合在一起。

纵然人总是善于伪装自己,但朋友却是他的一面镜子,最能折射出他真实的人品和性格。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朋友的质量,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质量。

鸟伴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

真正的智者,懂得其朋友贤德的人,才是真正值得交往和信赖的人。

观其友,知其人,是一种明智的识人之术,也是一种高级的处世智慧。

观其行,知其心

在网上看到一个提问:“如何判断一个人能不能深交?”

有个高赞的回答是:“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

深以为然。

人可以用语言来掩饰自己,却无法用行为来遮掩内心。

一个人说话可能会有预谋,但行动往往是下意识的行为,最能体现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意图。

苏轼和章惇曾是至交好友,章惇也曾多次推崇苏轼的文章,并经常一起相约游玩。

一日,二人来到仙游潭,此处地势陡峭,悬崖边只有一个独木桥,苏轼对此十分恐惧。

但章惇却满不在乎,不仅大步走过独木桥,还冒险在悬崖峭壁上写下“章惇苏轼来此一游”。

苏轼看到章惇如此铤而走险,既认为他胆识过人,却又觉得他拿生命当儿戏,可能是个凶狠狂妄的人。

果然,如苏轼所料,章惇后来掌权后,迫害同僚,做事毒辣,就连好友苏轼都不放过。

因苏轼反对变法,他便处处对其打压,之后更是利用文字狱陷害苏轼,将苏轼贬出京城。

人们常说:“聪者听其意;敏者观其行。”

很多时候,言语或许能够骗人,但人的行为举止,却是经年累月刻在骨子里的。

行为体现着一个人做事的方式,更展现出一个人的欲望和野心。

所以,任何时候,观看一个人的行为,都是识人最重要的技能。

观其一步一行,推测其意图;察其一举一动,琢磨其心性。

这样的做法,会让你看清楚人心,辨别真假,明哲保身。

观其貌,知其内

《无常经》中有句话:“世事无相,相由心生。”

人的外表相貌,往往就是他灵魂的模样。

观察其相貌姿态,是判断一个人良善与否的重要依据。

《三国演义》中,曹操听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不安为人臣,心怀不轨。

为了检验传闻的真假,曹操决定找个机会试探下司马懿。

一天,他故意让司马懿走在前面,然后大喊一声“仲达”,司马懿出于本能反应,果然像狼一样立正回头,身体却没有转动。

曹操看后大吃一惊,从此对司马懿有了防备之心,直到去世时,他还叮嘱曹丕要提防司马懿篡权。

果然如曹操所料,曹丕和曹叡去世后,小皇帝曹芳刚继位不久,司马懿便密谋造反。

他趁皇帝与曹爽外出祭祖时,发动高平陵兵变,一举夺得了曹氏政权。

以貌取人,可以快速分辨出一个人的品性,这是因为,相貌是一个人内在气质最直观的体现。

在京剧表演中,人们就常用脸谱化,来表现一个人的内心。

如“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蓝脸”代表窦尔敦英勇无畏,“红脸”代表关羽忠诚正义,“白脸”代表曹操狡诈多疑。

所以观察相貌,不仅是识人的手段,更是洞悉心灵的必备技能,尤其是相貌神态和五官特征,最能暴露一个人的内在性情。

以貌取人,不是肤浅,也不是盲目,而是一种高情商的体现。

越是通透的人,越懂得高明的识人之术,就是透过外貌之纱,窥见其内在的本质。

观其貌,知其内,方能由表及里看透一个人。

观其位,知其德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筋江南刺史肠。”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为讽刺李绅穷奢极欲,特意做出的一首诗。

而被他称为“司空”的人,就是曾经写下“知道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

李绅出身孤苦,曾对底层百姓心怀怜悯,写出名篇《悯农》,名动京城,因此受到朝廷的重用。

然而,李绅官运亨通后,却完全变了个人。

他不再关心百姓的生活,而是沉迷于奢侈享乐。

因酷爱吃鸡舌,他经常为了一盘鸡舌头,不惜杀掉三百只鸡。

李绅骄奢淫逸的行为,使得百姓怨声载道,文武百官也对他嗤之以鼻。

古语云:“居其位,安其职,尽其诚而不逾其度。”

有些人在低处时,谦虚慈悲,但坐上高位后,却得意忘形,见利忘义。

而有些人,无论身居何位,都能始终秉持初心,以身作则来坚守德行。

北宋名臣范仲淹,幼年丧父,苦学及第后踏入仕途。

在地方做县令时,他关心民生,兴修水利;

升为朝中重臣后,他不改初心,竭尽所能,为国尽忠。

他一生节俭清廉,秉公自持,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汉史学家刘向曾说:“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

职位是舟,德行是水,厚德才能载舟前行。

比起德不配位的人,不恋钱权,克己奉公的人,更能守住人品,赢得人心。

他们处低不自卑,处高不自傲,踏踏实实用自身行动,来践行做人的操守。

与坚守德行的人相处久了,自身的格局也会变大,前路也会越走越宽。

观其位,是识人之德的良方,真正的识人高手,早已经将这一点深谙于心。

常言道:“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世事无常,人性复杂,想要看清一个人,不是件容易的事。

正所谓,识人无数,不如识人有术。

鬼谷子的“识人之术”,既是择友之道,也是处世之道。

观其友,知其人,择善处之;

观其行,知其心,明哲保身。

观其貌,知其内,应对自如;

观其位,知其德,辨清真伪。

繁乱世间,看清一个人的品德修养,结交良善之人,远比盲目交友更重要。

掌握识人之法,能够帮助我们在变幻无常中,与人周旋有术,处世有方。

识人者智,知善者明。

在看透他人,保全自己的同时,我们也要扩充自己的德行,心存善念,力行善事,这样才能行稳致远。

余生,愿我们都能近君子,远小人,看清人心,护好自己,与好运福报不期而遇。

文/有书幸运星

来源:有书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
楊明超13030486848
0
拜读了,收藏了。
12-15 22:07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