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青海省委书记陈刚外出调研。当天,陈刚等青海省领导乘火车转汽车,前往莫河驼场。
在这里,陈刚走进驼场陈列馆、驼工礼堂、莫河窑洞,参观第一面进藏五星红旗、第一张手绘进藏地图等文物,详细了解驼场的发展历程以及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利用情况。
立下汗马功劳
莫河驼场位于柴达木盆地东沿,茶卡镇以南约18公里处,是共和国第一个大型国营骆驼场。西藏和平解放、青藏公路筑成时,它曾担负粮食物资运输、后勤补给保障的重要作用。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字后,577名驼工、牵着一千三百峰骆驼随十八军西北独立支队于8月下旬从青海省香日德镇出发进藏。
《青海日报》图
据报道,进藏之旅异常艰险,平均每行进500米就有1头牲畜倒下,历时近4个月,行程近2000公里,最终完成进军西藏的伟大使命。
1953年春,24名干部、1200多名驼工组成6个筑路工程队从格尔木向昆仑山的雪水河进发,拉开了修筑青藏公路的大幕。青藏公路从青海西宁至西藏拉萨,全长2115公里,路基筑于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驼工与解放军干部战士和科技人员大力协同,力克施工极难条件,终于建成了青藏公路,勇创世界公路史上海拔最高、施工条件极难的建设奇迹。
“青海党史”图
莫河驼场是“两路”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1954年,川藏、青藏公路正式建成通车。这两条用鲜血和生命铺筑的英雄路,见证和铸就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如今,经过70多年的发展,莫河驼场已从最初的物资运输总队,演变成为集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经济林开发利用、盐湖露天开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等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
在莫河驼场,陈刚强调:
莫河驼场为西藏和平解放、青藏公路修筑以及柴达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向功勋卓著的驼工先辈和默默坚守的驼厂人致敬。
阐释红色故事
近年来,在海西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乌兰县积极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将莫河驼场打造成为青海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海省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基地、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调研时陈刚提到,莫河驼场在青海全省红色文化资源中有地位、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
他说,要“以等不得、拖不得、慢不得的责任感,迅速开展一次抢救性文物普查工作,积极征集史料和文物,深入挖掘阐释红色故事”。
他还提了几个具体要求,包括:
理顺一个体制,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要素,通过划拨、转让、借用等方式做好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工作;
形成一个机制,健全完善省级指导、州级指挥、县级主责的责任体系;
编制一个规划,启动青藏公路红色文化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筹集一笔资金,促进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召开一次座谈会,纪念“两路”建成通车70周年;
推出一条红色旅游线路,推动“两路”精神广泛传播与深入发展。
他提到,将“召开一次全省大会,研究部署全省红色文化传承保护发展工作,凝聚起传承发展红色文化的强大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政知新媒体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编辑/马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