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行医边疆爱无疆——记坚守深山牧区37载的“健康守护人”李琳
新华社 2024-12-06 08:00

2024年1月15日拍摄的庙尔沟社区(无人机照片)。冬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一七〇团庙尔沟片区,高耸山峦上的积雪在太阳照射下闪耀着金光。  对这个片区生活的数千名牧民来说,59岁的李琳是他们的“健康守护人”。牧民走路碰见他会脱下毡帽致敬,开车遇见他会摇下车窗鸣笛。  37年来,从青春年少到华发丛生,李琳背着药箱,行走在山端和溪谷,穿梭于草场毡房,治病救人。从事医护工作至今,他诊疗的各族职工群众数以万计,将59名危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接生超过300个婴儿。

2024年10月17日,李琳行走在牧区出诊路上。李琳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医院一七〇团分院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他1984年起在新疆某部队服役,1987年成为军医,复员后在位于庙尔沟的一七〇团医院工作。  庙尔沟地处面积约60平方公里的阔嘎什牧区。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阔嘎什牧区常常大雪封山,牧民在“冬窝子”过冬,与外界几乎隔绝;夏天,牧民转场,放牧点分散。而庙尔沟到塔城、奎屯、克拉玛依等设有三级医院的城市距离均超过100公里。

2024年10月17日,李琳(右)到牧民家中送诊。“百姓的健康总要有人管。”1990年,李琳主动请缨,从团医院搬到30公里外、大山更深处的三连卫生室,成为方圆几十公里唯一一位医生。三连条件艰苦,团医院原本安排人员1至3年轮一次岗,但李琳一干就是半辈子。  牧场起伏不平、牧道弯弯曲曲,巡诊翻山路、驮运物资都离不开马。一次,冬天马蹄打滑,药品和器械撒了一地,李琳顾不得身上的摔伤,急忙一件件捡起继续赶往患者家中。多年巡诊,他用坏了3个药箱,3匹马“退休”。

2024年11月8日,李琳在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牧民讲解病情。李琳服务的人群以牧民为主,80%是哈萨克族。为了克服交流障碍,李琳观察牧民发音口型,拿本子记笔记、用汉字作音标……两年后,他在问诊时已能用哈萨克语交流。“当医生不能比划。”李琳说。  山区生活和工作不易,但李琳都有办法。李琳回忆,在三连时一年四季只有夏天能买一些蔬菜,过冬就把土豆备好存在地窖。土木结构卫生室年久坍塌后,他便腾出一间自住房作为卫生室。

2024年10月16日,李琳(右)带着护士郑桂茂一起前往牧区出诊。没有手机的那些年,冬天经常有人半夜敲门,李琳都赶紧起来给老乡看病,他和妻子李秀梅有时还要给病人做饭、喂饭。  牧民托海·居满清晰记得,2002年3月,他抱着当时3岁突发惊厥的儿子,敲开了李琳的家门。李琳给孩子打针、喂药,看护了大半个晚上。托海说:“后来几天,李医生每天骑马来我家,直到孩子病好。”  夏天牧民放牧转场,李琳会到各个牧业点巡诊,以随时应对突发情况。“有的牧民住在悬崖下,有的住在石头堆起来的小房子里,有的就住毡房,而我带着帐篷跟随牧民‘游牧’。”李琳说。

2024年10月16日,李琳(中)带着护士郑桂茂(左)为牧民做健康检查。2014年以后,随着庙尔沟片区牧民定居点建成,李琳从牧业点调回庙尔沟社区担任卫生员,有了一名护士搭班。2020年12月,兵团第九师医院师域医共体成立。上级医院医生在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期驻诊,并展开定期巡诊。目前,该中心常驻人员近10人,除李琳外,还有第九师医院专家、疆外大专毕业生、检验师、护工、家庭医生。  “有了新制度、新人员、新设备、新药物,看病更得力嘞。”李琳满脸笑容。

2024年10月17日,李琳和妻子李秀梅在家吃午饭。今年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70年来,数代兵团人扎根边陲,通过“屯垦戍边”把戈壁荒漠建设成绿洲城镇。岁月无言染鬓霜,李琳用他半生的时光践行着“医卫戍边”。  辽阔的牧区、淳朴的牧民早已成为李琳生命中难以割舍的部分。临近退休,他希望得到返聘。除了继续守护好深山牧民的健康,他更想“帮助年轻娃娃打下良好基础”。  “我愿意在这里待一辈子。”李琳说。

文字/新华社记者 李自良 何军 赵晨捷

图/新华社发(官航 张波摄)

编辑/杨小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