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走上30年新闻路
天天精彩
2024-12-04
+ 关注

◎焦尚意(退休媒体人)

1986年我调入北京青年报社,在这方新闻园地一干30年。这30年占我“工龄”的四分之三,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履历。

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青年报》在整个中国报业史上属“现象级”媒体。“个人史”视角和这个宏大的背景骨肉相依,作为北青报的一分子,我的每一点经历都是北青报发展史的一部分。我想以“我”为坐标,展开北青报发展史的一些侧面,写出此间亲历亲闻的一鳞半爪、那些有意思的人和事,连缀起我的记忆片段,折射历史的斗转星移、社会的演进痕迹。

我能从“修马路”走上“新闻路”,得益于上学时的班主任李槐惠老师。我在工厂搞设计时,李老师调到了才复刊的《北京青年报》当美编。

报界一般称《北京青年报》“北青报”“北青”。创刊于1955年,是全国最早的一家青年报,“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期间累经停刊,1981年又一次复刊。

国之老师指导下画版

先是李老师常约我画些刊头、插图。在报社、出版社做“美编”,全称美术编辑,如果有忙不过来的时候,就要对外约稿。美编外约画稿,一般找同行,一是质量有保证,二也是礼尚往来、互通有无。而李老师让我画,一不省心,二没回报,就是老师对学生实实在在的关照。

北青报为巩固提高业余作者队伍,发展了一批通讯员。李老师也为我办了一个“通讯员证”,至今还珍藏在我的抽屉底层。除了按照李老师的“稿约”画插图,也就是“命题画”,报社有些活动我也常参加,比如他牵头的北京青年美展的筹备之类。

我第一次进北青报是去送稿子,报社在台基厂市委院里的木板房里办公。从阳光下一走进“报社”,两眼发蒙,适应半天才透过缭绕的烟雾看清里面。后来报社从市委院板房搬出来,在崇文门外眼镜三厂待过,很快搬到建国门外路南胡同里,在房管局器材处招待所楼上办公。

后来李老师调离北青去了《中国建材报》,就推荐我到报社顶他的缺。我按他的指点,按时到报社找总编辑汤国尹。以前我去过报社,知道人不多,估摸着全报社有30多人吧,从没谁喊什么这总那总的。我一才想调来的愣头青,敲开他办公室,张口也是“我找老汤……”

稍显富态的老汤看过我恭敬奉上的笔记本,上面贴满了我在报刊上发表的“作品”, 从1982年到1986年,满满一本子,许多还是北青报的。他点点头,估计看我也不像个调皮捣蛋的主儿。他说报纸现在是周二刊四开四版,马上要扩到四开八版,你来了得马上进入角色,得正经当一个人使。

遵照“老汤”的指示,我又找管人事的副社长孙继国,把从原单位带来的工资关系交给他。在继国那儿还见到社长崔恩卿,也是约定俗成都称“老崔”。其实老崔那会儿一点儿不老,仪表堂堂,堪称美男子。

办好手续,我就到顶层楼道最里边的总编室报到,见到了胖乎乎的主任王国之。总编室还有美编刘建湘,校对胡志坚、金刚。第一次见到马平、郭宇两位文字编辑,我拱手“请多关照”,那哥儿俩说甭客气,我们也就比你早来十天半拉月,互相帮助吧。一看就是实诚人。

国之虽是领导,也干美编的活儿,而且特细心。他认真教我怎么数清楚稿子字数,每篇稿排几栏,每栏多少字宽,一共多少行,掂量版式纸上的位置、占多大地方;上下工序怎么衔接、要注意的问题。到这儿我才接触到以前从没见过的版式纸和铸铝的角尺,那上边排列着小五号字大小的小圆圈儿,用它可以量出版式纸上一块面积有多少行或多少字,国之扶我迈出了工作第一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三十年的北青生涯,就从数字数开始了。

2024.11.21

手绘/焦尚意

相关阅读
专栏|铅字印刷时代的报社美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1
专栏|铅字印刷时代的报社美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1
专栏|那些年看过的那些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4
专栏|那些年看过的那些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3
专栏|走上与美术沾边儿之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6
专栏|走上与美术沾边儿之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6
专栏|继续学习那些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30
专栏|继续学习那些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