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浙江某地高一年级上半学期期中考试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要求以去年北京精华学校校长廖中扬考取北京大学哲学系全日制博士生,并与该校8名高三毕业生一起参加北大新生“开学第一课”为素材,写作一篇文章。这一素材还被甘肃、湖北等地收录进高考作文写作热点素材中。“校长博士”事迹成多地作文素材,再度引发舆论关注。
在快节奏的当下,一桩一年前的旧闻被多地中学不约而同采纳为作文写作素材,确实有点不同寻常。这个素材里究竟蕴藏着什么神奇的力量?又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和反思?
作文素材的主人公,是一所民办学校的校长,在学校每年培养十余名学子考入国内顶尖名校、已帮助上万名学生实现升入理想大学梦想的同时,校长自己还率先垂范,克服时间少、很多知识已扔下多年等不利因素,最终在52岁时圆了自己的北大梦,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
“活到老,学到老”道理谁都知道,但做起来殊为不易。为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廖校长将校训由“梦想终将实现”改成“志存高远,奋勇登攀”,并且以52岁的“高龄”考博士来亲身践行。他克服了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考博前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同时使用三个英语APP背单词,每天坚持记100个左右的单词并练习英语听说,最终顺利通过雅思考试。
如此言传身教彰显的终身学习理念和“拒绝躺平”的生活态度,对广大师生及社会各界都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而被语文老师们慧眼相中成为作文素材,也在情理之中。
与坚持终身学习、奋勇登攀的“校长博士”形成反差的是,现实中不乏有人包括一些年轻人缺乏动力,不思进取,有意无意选择“躺平”。这是需要引起高度警惕的。
一些人想选择躺平,甘愿放弃奋斗、安于现状,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这种情绪和心态,也需要用多样化、综合性的方法予以纾解,其中就包括发挥各行业、各领域坚持终身学习、勇于进取的“奋斗榜样”的作用,激励越来越多人特别是广大青年自觉摈弃躺平思维,脚踏实地努力学习、认真工作、积极生活。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阶段走向普及化阶段,对中学生来说,考大学包括名牌大学不再是唯一的成才途径,而大学生也不再被视为万一挑一的“天之骄子”,但在上高中、大学以及进入社会的各个阶段,我们仍然需要有拼高考、拼考研(考博)、拼业绩的奋斗精神。换个角度审视,在物质生活更加丰裕的当下,我们其实更有条件为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懈奋斗,也更要警惕并坚决摈弃各种形式的躺平思维。
“人生的长度不能延展,但人生的宽度可以拓展。”在今年新学期开学典礼上,廖中扬再次给全体师生带来惊喜——一张他在北大哲学系全日制博士班级的全“A”学年成绩单。现在,廖校长使用的学习APP数量由3个增至9个,每天背德语单词的时间起码要三个小时,有时甚至达到七八个小时,刻苦学习、终身学习的劲头未敢有丝毫放松。
在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年龄已不再是学习的“桎梏”,只要有心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这应当是坚持终身学习、拒绝躺平的“校长博士”给我们最大的启迪。
文/胡欣红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