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停、转型、平衡,站在十字路口的全球石化行业
​第一财经 2024-11-29 20:08

全球石化行业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近日,全球石化行业巨头的战略调整不断涌现,诸如巴斯夫、LG化学、科思创、霍尼韦尔等纷纷对外宣布或终止进行中的项目,或永久性关闭相关装置,与此同时,和其他企业开展新的大型合作也频频出现。11月中旬,旭化成、盛禧奥最新加入战略调整的队伍中。其中,旭化成关闭的泰国工厂主要生产和销售丙烯腈(AN)、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硫酸铵;盛禧奥转让的则是产能仅次于科思创的聚碳酸酯(PC)工厂。

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信息服务商ICIS亚洲分析总监刘婧近日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2024年对石化产业而言有点艰难。感觉行业正处于十字路口,一方面全球范围内产能过剩的压力比较大,另外一方面企业都订立了长期的可持续目标,如何在短期盈利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寻求平衡,成为行业的两难。”但她表示,在行业转型中,看到了碳排放标准渐趋统一、生成式人工智能介入等亮点。

在短期盈利与长期绿色转型间平衡

谈及全球范围内的能源转型,刘婧表示,各地区进度不一。比如,欧洲已先行一步,能源转型已深嵌到欧洲企业的战略考虑中。尤其是俄乌冲突,迫使欧洲企业寻找新的能源进口来源;在亚洲,日本走在前列。当前,日本的整个石化产业通过关停没有成本优势的生产基地等措施寻求转型。

但是在转型中,刘婧表示,石化行业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平衡企业短期的盈利与长期的能源转型带来的成本之间的压力。就在近日,英国石油公司(BP)计划出售风能和太阳能业务并叫停18个氢能项目,以缩小与竞争对手间的差距,提振股价并缓解投资者对盈利的担忧。在石油巨头中,BP被视为对“净零”目标最积极、能源转型最彻底的一家。此外,壳牌(Shell)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Equinor也开始缩减本世纪初制定的能源转型计划。

这是否意味着石化行业绿色发展遇阻,并将回归传统石油和天然气业务?刘婧并不认同。“其实BP引领了整个石化行业的能源转型,之前推出的举措也非常激进的,比如力争到2030年削减40%油气产量等。”她分析道,“但如今,BP面临的是盈利性的问题。感觉整个市场还在模式平衡的阶段,企业得先找到活下来的方案,然后才能寻求可持续性发展。”

当然,还有一些公司一直在“坚守”的路上,比如法国的TotalEnergies持续投资于低碳能源,并在可再生能源产能上大幅领先于壳牌和BP。

对于中国石化行业当前的能源转型,刘婧表示,尽管企业都已将能源转型的目标纳入各自的“十四五”规划中,但基于多种原因目前还没有出现质变,不过整个市场还是在稳步前行,比如此前《能源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在能源领域立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再比如政府鼓励落后产能与新产能之间的置换,来替换效率较低的产能等。

“感觉诸如中石化等大企业在能源转型方面已有所布局和试点,但对于占据行业较大份额的民营企业而言,投入还是比较少,但预计在未来5年会加速布局。”她说道,“在2025~2030年,我们相信会出现质变,比如通过更多的政策以及创新理念等,推进行业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在当前石化行业的能源转型中,数字化开始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现在大家都已经挣扎在盈利线上了,不得不开始思考,如何更加灵活地去运作。数字化的运用使得企业能更加灵活地去管理,使供应链更加高效。”刘婧说道。

今年5月,ICIS推出了面向大宗商品和能源市场的Ask ICIS工具。ICIS首席内容官拜福德-贝茨(Ashley Byford-Bates)告诉记者,大宗商品市场的格局正在迅速演变,呈现出日益复杂多变的特点,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对准确、实时信息的需求从未如此迫切,生成式AI就提供了很好的了解市场的机会,“当我们谈论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其作为助手的概念时,它并不是用来取代分析师。”

他继而表示,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对大宗商品行业起到关键作用,“以脱碳为例,有大量的数据需要了解,包括工厂、产量、机器类型、工艺、工具等,所有这些都会提供关于碳排放的海量信息。”在阿什利·拜福德-贝茨看来,“大模型语言使人们能够快速利用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越来越多地开始在各行各业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来大家能作出更好的决策。”

积极拥抱全球市场

为了提高自给率,近年来中国国内的石化产能经历显著增长。ICIS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六成以上石化产品的产能需求比已超过125%。在产能需求比达125%,且进出口平衡的前提下,行业的平均开工率约为80%。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大宗化学品新增产能压力,无疑将导致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升级。”

刘婧表示,从目前的格局来看,中国石化企业的布局多是基于国内市场,“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石化行业巨头在全球都有各自的工厂,灵活地布局能抵御贸易格局变化的影响。相比之下,中国石化行业鲜有在海外市场的上游布局,尤其是民营企业。”

“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实验基地,有世界工厂之称,拥有全世界最快、最高的效率,下游产品的生产非常精细化,其实凭借这些优势进入本地市场可以非常灵敏地适应当地情况。”刘婧分析道,“原本大家都较为关注欧洲和印度市场,但如今这两个市场的门槛和壁垒非常高。而诸如以巴西为代表的南美和以南非、埃及等为代表的非洲新兴市场,其实对于石化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数据显示,当前除了体量大且发展最快的东南亚市场外,南美、非洲对石化产品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在非洲,当地石化行业基础薄弱,过去5年,中国所提供的化工产品主要集中在聚酯、PVC等,在当地供应量已实现翻倍。2023年中国主要化工产品出口非洲总量约为40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在20%。而南美的石化行业本土供应发展缓慢,中国主要出口集中在聚酯、PP、聚醚、烧碱等。2023年中国主要化工产品出口南美总量超20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在21%。

刘婧认为,对于中国的石化行业来说,应未雨绸缪,在有效的风险管理下,未来应更加积极地拥抱国际市场,布局上游产业链,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过去5年,中国化工产品出口年复合增长率达20%,今年前9个月,主要化工品出口量已达2023年全年的95%。(潘寅茹)

编辑/田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