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让微专业更好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4 15:11

微专业,是指高校围绕某个学术领域或核心素养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具有“小而精、跨学科、灵活”等特点,不授予学位,但学生修完后可以获得证书。当前,多所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开设的微专业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能学新知识、能长真本事”的微专业正值火热。微专业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之举,助力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前沿热门领域“长”出微专业。近年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碳中和等前沿热门领域开设微专业成为不少高校的一种趋势。在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传统企业加速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高校传统的学制周期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天然的滞后期”,即培养方案涉及的相关知识、技术、素养,难以快速响应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微专业发挥锚定前沿需求、课程专精和个性化定制化培养等优势,帮助学生深度了解当下的科技前沿和产业前沿发展趋势,提升相应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技能,能够精准对接、快速响应行业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生获得微专业证书,也相当于拿到了就业的“敲门砖”。

微专业既是对主修专业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实现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路径。大学生在学习原专业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职业发展需求,选择微专业进行学习。微专业学习不仅能有效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较为系统的跨学科知识储备,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经过交叉学习,能够更高效、更敏锐地发现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规划接下来深造和就业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进阶和精深学习,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微专业不“挑”学生,只要愿意且学有余力的都可以修读。微专业“小而精”的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能力完成学习要求,有的学生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或天赋。

应用性是微专业的重要特征,学生进修后有助于实现就业。一些高校陆续开设多个微专业,也被认为是“增强大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有益尝试”。产教融合是教育机构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益举措, 也是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产教融合当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考虑到各地各校发展侧重不同,产教融合要围绕产业布局展开。微专业要针对现有学科专业无法及时精准匹配社会和产业需求的情况,调整和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同时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积极对接,推动专业谱系对接产业图谱,开展更具特色的产教融合实践,培养更多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促进就业市场更良性循环。

微专业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塑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重要手段。高校设置微专业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的需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学科交叉融合水平,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在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创造性的卓越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文/向秋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微专业:打破学科壁垒 促进人才培养
科技日报 2024-12-04
微专业:打破学科壁垒 促进人才培养
科技日报 2024-12-04
提升数字贸易人才培养质量
光明日报 2024-11-07
高校纷纷开设微专业,教改“试验田”期待多方助力
中国青年报 2024-11-04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金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1
小语种本科生跨专业保研是“人才流失”? 专家:体现外语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成效
羊城晚报 2024-10-08
设立44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中国人民大学近3000名本科新生开启新生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6
以科研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科技日报 2024-08-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