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检察构建大数据模型从根本上解决停车纠纷减少刑案发生
法治日报 2024-10-28 11:31

“自从增加了新的停车位以后,我们来这里就方便多了。”近日,《法治日报》记者在北京市西城区牛街街道采访时,一名正在停车位泊车的市民说。

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翠华街的居民对此也深有同感。记者在该街道随机采访时,有居民感慨:“在停车治理前,早高峰时段小区门前短短300米路要走半个多小时,治理后只要不到一分钟,学校周边还有专门的交通指挥员,切实解决了拥堵问题。”

据了解,牛街街道的南半截胡同、烂缦胡同,新街口街道翠华街、广内街道的停车位整治工作均已基本完成,居民日常出行和停车状况同步得到改善。这一变化,是北京西城检察机关与相关行政机关协同发力的结果。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在办案过程中发现,停车难、停车乱是造成部分犯罪的诱因之一。能否从源头化解矛盾、避免冲突纠纷的发生,从而减少刑事案件?西城检察院构建了“辖区停车位治理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探索运用法治思维和科技手段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梳理案件 构建数字检察模型

模型构建源起于一个寻衅滋事案件。

被告人李某家住北京市西城区一老旧小区,小区内因停车位紧张,乱停车现象普遍。李某为发泄不满,在一个月内连续划损近10辆汽车。“如果不是楼下的这些车辆长期乱停乱放,甚至堵塞了消防通道,我是不会用划车这种极端方式的。”面对自己一时冲动造成的严重后果,李某后悔不已。

李某的话引起了办案检察官的重视,这种“一气之下”的轻罪行为会不会不是个案,能不能从源头避免?

西城区检察院专办轻罪案件的第三检察部随即对近年来该院办理的寻衅滋事、故意毁坏财物等相关罪名案件进行了梳理,发现近3年来西城区因停车纠纷引发的各类刑事案件有48件,其中因停车引发的寻衅滋事类案件占该罪名案件的61.22%,而故意毁坏财物罪中这一占比更高,达81.81%。

“我们还调取了同时段内因停车纠纷引发的治安案件数据、12345接诉即办系统涉及停车问题投诉数据,其中12345投诉停车问题的占同期投诉的5%。数据显示,停车问题已经成为引发辖区内刑事案件的重要诱因,是引发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治理。”西城区检察院第三检察部负责人赵雯娜说。

经过系统调研和数据梳理,一套聚焦因停车难引发矛盾纠纷的“辖区停车位治理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在西城区检察院建立。

“模型在建立过程中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赵雯娜告诉记者,案件数、危害程度、街道面积、人口数量等都是影响风险值的重要因素,其所在团队通过对三类案件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计算,得出不同类型案件权重值,再将各个街道单位面积、每万人口案件数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分别计算出街道内三类案件在西城区所处的相对风险水平,最后结合权重计算得出不同街道的总风险水平。

“我们对三类案件相对风险水平排名前50%的街道做韦恩图进行交集、差集分析。通过图表可以直观看出不同街道的案件类型发生的规律,通过热力图确定具体点位的风险水平,从而开展精准预防治理。”赵雯娜说,同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案件数据进行关键词筛选,深挖堵塞消防车通道等公益诉讼线索,通过多部门会商共治等方式,全方位推动轻罪治理。

问题导向 深挖案件监督线索

西城区牛街街道成为该模型应用的第一个受益者。

检察官主动上门,不仅让街道相关部门意识到停车纠纷可能引发刑事案件等严重后果,有效治理势在必行,还让停车治理工作多了一个好帮手。此后,西城区检察院的检察官与街道及区交通委、区城管委等职能部门多次召开停车治理专项协调会,共商共治停车治理难题。检察官主动当起了普法宣传员,向居民释法说理,助力街道推进停车管理升级。

在西城区检察院第三检察部检察官黄雁看来,以数字为基础的数字检察可以改造治理流程,改变自上而下的任务派发形式,转而向“问题导向”转变,即以纠纷潜在风险、居民诉求为中心,设置各项治理方案。

“我们针对辖区特点制定了‘五步走’治理方案,包括因地制宜,区分治理重点;提前做好群众工作;找好化解停车难问题的出口;建立长期监管机制;广泛开展普法宣传。”黄雁说,同时根据接诉即办系统,及时响应,深挖公益线索,化解风险隐患。

据介绍,“辖区停车位治理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通过关键词筛选后,摸排出了停车堵塞消防通道、占用盲道等数百个风险点位,涉及辖区内7个街道。为推动后续整改,这些线索被流转到了公益诉讼检察部,由公益诉讼检察部就消防风险点位问题向行政机关发出诉前检察建议,促成多个社区开展占用消防车通道专项整治工作。

西城区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唐海娟告诉记者:“公益诉讼检察部作为后端的案件承办部门,对这些线索逐一展开了研判和调查。为推动问题实质解决,我们与相关行政执法部门沟通,共同召开类案专项通报会,制发诉前检察建议,推动各部门融合履职。通过各方齐心协力,消防车通道路线被进一步优化,堵塞消防通道的车辆被清理,还建立起常态化巡查机制。”

数据显示,自依托大数据模型开展辖区停车位专项整治工作以来,该院受理的因停车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数量同比下降10%。目前,西城检察院已与西城区公安分局建立数据长期沟通机制,与多个街道建立数据长期互通机制,该模型已被纳入区级提级调度议定事项,嵌入西城区领导决策辅助系统“领航西城”,为全区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举一反三 转变基层治理思路

有业内专家认为,西城检察院构建的“辖区停车位治理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可以帮助使用者由被动办理案件转为主动融入治理。通过该模型,不仅可以重点关注已发生纠纷的案件所在地公共资源紧张、资源分配不均等社会治理矛盾,从而建立长效治理机制;还可以根据公益诉求线索,与诉求承办科室、社区相关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协同治理,及时反馈该地案件进一步激化或扩散的风险,提高基层治理中应对突发情况的响应能力。

“该模型同步收集互联网公开数据,包括停车位实时利用率等,拓宽数据来源,借此可长期、实时、动态地对辖区内停车问题开展整治,并随时根据数据变化情况调整治理重点。在该模型的思路基础上,还可以切换数据类别,适用于其他社会问题的治理与法律监督,如采用与停车位治理的相同逻辑路径,拓展至‘高空抛物风险点’‘交通风险点’等基层社会治理模块。”业内专家说。

“从犯罪学的角度来看,因停车纠纷等轻微社会矛盾引发的刑事案件是否可以避免,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赵雯娜说,停车纠纷的根源在于资源稀缺和分配不均,通过改善城市规划和增加停车设施,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纠纷,降低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她注意到,当事人因为压力大、情绪不稳定等原因,更容易在小纠纷中失控,甚至采取过激行为,从而导致刑事案件发生。通过心理干预和冲突调解,可以有效化解潜在的矛盾,预防刑事案件的发生。通过建立纠纷预警机制,可以在矛盾激化之前进行干预。社区警务、物业管理部门和居民委员会应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和处理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纠纷,防止矛盾升级。

赵雯娜建议,检察机关可联合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关于轻微纠纷引发刑事案件的社会调查和研究,分析矛盾的成因和特点,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纠纷的高发区域和高风险人群,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识别出潜在的矛盾点,并提前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通过普法宣传和法律咨询,帮助居民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合理解决纠纷的途径,避免因法律知识缺乏而导致违法行为。检察机关还应该与公安、城管、物业管理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形成综合治理合力,通过多部门协作,全面解决停车纠纷,预防和减少刑事案件的发生。

“因停车纠纷频频引发刑事案件,反映出社会治理中的小问题,也能发展为引发刑事案件的一大诱因。相信通过加强社区建设、完善法律法规等方式,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理因停车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减少轻微刑事案件的发生。”赵雯娜说。

文/黄洁 文丽娟 张婉莹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