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会馆营建中精妙的“土木之功”
天天精彩
2024-09-06
+ 关注

袁家方(北京城市学者)

琼州会馆耗时十年建成

清同治七年(1868),李鸿章兄弟捐资首倡创建安徽会馆,随之安徽籍的淮军将领、在京官绅,并各省官吏纷纷响应,当年就集资白银三万三千三百五十两。同年十一月,开始购置房产,次年二月动工,历时一年半,于同治十年八月落成。光绪十五年五月,安徽会馆因火灾被毁,三个月之后,又集资两万五千余两动工重修,翌年八月竣工。

然而这样的集资规模与速度,不是一般省份所能及,尤其边远地区。例如琼州会馆就是一例——耗时十年才建成。

据乾隆四十七年(1782)的《琼州会馆碑记》记载,乾隆三十七年(1772)琼州郡人共捐白银九百六十两,在大外廊营胡同创建会馆,购置有十七间房并700余平方米空地的院落。十年后,才又得郡人续捐白银九百两,加上会馆附产房屋租赁的收入八百两,经改扩建使琼州会馆大体竣工。当时的工程包括:“屋之西向者,易而东向”,营造合宜的居住环境;改建出为公共活动用的厅堂;房间数量增至三十二间半;厨房、浴室、马厩等设施一应齐备。

别小看这“屋之西向者,易而东向”,大凡住过北京四合院的人都知道“有钱不住东南房”之说,因为东房夏天酷热,冬天奇寒,都让人难以忍受,所以把东房改为西房十分必要。

而在此前,琼州至北京九千余里,因为进京的士人少,多年来没有自己的会馆。“公车之上南宫,选人之赴吏部,往往寄寓全省行馆”,但省馆房间有限,以致琼州人往往不能入住。不得已去租住民房,或者去住旅馆,但又会受到房东盘剥,且环境嘈杂喧闹。所以,一旦会馆落成,“琼人万里而来者,息肩投足,至若家居,乡语喧哗,忘其为客”。

虽然历时十年艰难集资仅得二千七百两,又经过漫长的营建,但琼州人在京城也有自己的会馆了!真真是“有家的感觉真好”!

遵从“京师式”四合院规制

北京不少胡同有院落地面低于街道,尤其南城,俗称“下洼子门”。据说这是住户人家经年累月不断用渣土煤灰填积街衢,使得街道被垫得比院内的地面高出许多,以致居住环境低洼潮湿。

上湖南会馆的改扩建就遇到这样的难题。所谓“上湖南”,是因衡、永、郴三州“居楚(湘江)上游,萃衡岳潇湘之秀,代多髦士名臣……”(《重修上湖南会馆碑记》)而得名。根据碑记,康熙五十二年(1713),上湖南会馆有两个馆,都在前门大街东草厂十条胡同。大馆近北口,后建的小馆近南口,在长沙、蕲州两馆之间。

大馆为明大宗伯曾文恪(曾朝节,临武人,明万历五年中进士一甲第三名,官至礼部尚书,故尊称大宗伯。卒赠太子太保,谥文恪)与衡、永、郴三郡人士创建,始创年代不详。但从馆内遗存瑞春堂匾额所载,是明万历癸巳年(1593)时,就已经有了这个会馆。其后百余年间曾多次修缮,但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时,已经是败垣倾圮,残破不堪。院内低洼更成了重修的重中之重。整个院落平均填土三尺以上,有的地方要垫高四尺,才能与外面的街道地面取平。从城外取土、运输,再加上铺垫、平整等,都得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这在当年,不啻是个大工程。

康熙四十八年(1709)秋至五十二年(1713)孟夏,上湖南籍京官、外官唐崇勋等十人两度捐资,连续三次兴工重修会馆,垫高院落地面,又修缮先贤祠,加盖南房,修筑短墙,移建大门等,历时三年余,虽然花费远超过预算,但整个会馆由此“巍然改观”。

碑记还特别写到对会馆大门的改造:“移门左侧,从京师式也。”这是说修缮工程的最后,按照京师的式样,把大门移至院子的左侧。就像北京坐北朝南的大四合院,大门的位置按规矩,建在东南角的位置。而整个院落的升高,也才体现了“京师式”在胡同里的挺拔、焕发。

“从京师式”四个字告诉我们,上湖南会馆在谋划和改建施工过程中,是考虑并重视了北京四合院建筑的规制,并有所遵从。且各地在京的绝大多数会馆,在建筑方面也遵从这一规制。

福建汀州会馆北馆

“朴而不奢,含而不露”

坐落在胡同里的会馆,外观上除了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能使人感觉到会馆准官员的背景之外,一般不会察觉它们的特殊之处。若大门是“如意门”甚至“蛮子门”,就更显普通了。至于会馆里面的大厅堂、戏楼、魁星楼、先贤祠等建筑,因为被包藏在高门大院里,很可能多年的邻里街坊都未必清楚。就是会馆里面唱大戏,往往地面上要派员警戒,一般平民百姓得远远地回避,不可能厕身其间见识“楼台演歌舞,极丝竹管弦之盛”。

福建的汀州会馆,坐落在前门外长巷二条胡同二十六号(今46号、48号),现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闽中会馆志》记载,它是明万历十五年(1587)吏部尚书裴应章首倡并集资创办的。因为后来在三十二号(今43号)又建了汀州会馆南馆,故称老馆为汀州北馆。

汀州北馆是北京至今保有的唯一有福建风格的建筑。院内的房屋、梁柱门窗全部采用江南杉木制成,屋顶起坡平缓,前廊后庑,廊内装修为一色的花格子卷帘雕花门窗,廊顶露明,雕刻出象鼻形椽子,挑尖梁上有双象形蜀柱,梁头镂雕天马、神牛等多种动物纹饰。现在还有两个院子,从东房屋脊两端翘起约45度角的下方能隐约看见绘有花纹的石雕。两端翘起的部分叫做“蝎子尾”,下方挂花的雕刻叫做“平草”。这个细节恰恰是汀州的建筑特色。但是,如果走过汀州会馆的门前,一般人是看不到这些“景致”的,只有懂行的人才能看出门道。

“朴而不奢”,再加上“含而不露”,或许就是北京诸多会馆的建筑风格特色。这倒也切合举子们“预备役官员”的身份与操守自律。

供图/袁家方

相关阅读
专栏|初到北京 鲁迅在绍兴会馆住了七年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0
专栏|湖广会馆的“金腰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6
专栏|湖广会馆的“金腰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6
专栏|古代会馆如何护持文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3
专栏|古代会馆如何护持文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3
专栏|会馆之约与古代行乡约文化一脉相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8
专栏|会馆之约与古代行乡约文化一脉相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8
400岁石埭会馆重新开放 前门东区建会馆文化体验群落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9-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