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为什么宋代的瓷器有一种“高级的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5 13:00

北宋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说起宋代的瓷器,大家都会提起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说它们代表了中国瓷器审美的最高峰,说它们有一种“高级的美”。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审美主要分为皇室审美、文人审美和民间审美三大类,皇室审美强调顶级,因为他垄断一切资源;文人审美强调救赎与哀伤,要么写自己心怀天下,要么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就是乐与忧、进与退、得与失这些事情;民间审美则强调活泼自然,怎么亲切好懂就怎么来,如果看不懂,你再有意义也是白搭。

宋代的美学之所以有意思,就在于宋代是文人皇帝治国、商业也非常发达,所以,原本割裂的皇室审美、文人审美和民间审美在宋代融为了一体,在皇家的资源、文人的思想、民间的趣味三大要素共同加持下,美学就成为生活美学,而且是各个阶层都能共享的高级生活美学。

回到刚才的问题,当我们说这个美学“很高级”的时候,这个“高级”到底是指什么呢?

我认为,所谓的“高级”就是能把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日用的东西做出文化的质感,让人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体会到超越物质本身的、精神的愉悦。

举个例子,北京故宫里有一个乾隆年间景德镇御窑烧制的瓷器之母,名字叫“各种釉彩大瓶”,器身从上到下装饰的各种釉和彩多达17种,基本上囊括了中国自古以来所有的瓷器工艺。那我们把这个叫“高级”吗?还是叫“高端”?我觉得都不妥,还是叫“高调”更合适——在我看来,它是典型的、浩大无边的皇家权力的象征。

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藏于故宫博物院。清代乾隆时期历时60年,由于乾隆皇帝嗜古成癖,对瓷器情有所钟,再加之督陶官唐英对景德镇御窑厂的苦心经营,一大批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会集于景德镇,致使御窑厂的瓷器生产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特别是各种新奇淫巧的制品层出不穷,其工艺技术之高可谓鬼斧神工。这件各种釉彩大瓶,集各种高温、低温釉、彩于一身,素有“瓷母”之美称,集中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传世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反过来我们看看排在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瓷器。青瓷,单色釉,日用器具而已,低调得不着痕迹,但就是这“雨后天青”的、灰灰的蓝色,却是宋徽宗一生的挚爱,也让汝瓷成为全世界收藏界的团宠,所谓“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是也。

说到这里必须讲一个段子,我们知道,汝瓷的釉面上经常会有一些像螃蟹的爪子一样细小的裂纹,也就是“开片”,据说,全世界存世的汝瓷不过100件左右,其中唯一一件没有开片的,是一个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水仙盆,但就是这个风华绝代的水仙盆,在清朝的时候,被乾隆当成了喂猫的饭盆。

所以你看,表面上这是一个水仙盆的命运的差距,其实背后是两个王朝的审美差距。

相比“似玉非玉更胜玉”的汝窑,“哥瓷”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典型。

我们知道,哥窑最大的特色是器物本身布满了开片,比汝瓷更要显著。这开片大小相似的叫“百圾碎”,弧形的叫“蟹爪纹”。这个“开片”的出现,原本是一种工艺上的缺陷,但大家觉得有这些纹路没有问题啊,很好看,于是,在掌握了开片的规律后,特意人工烧制出开片釉,这个开片就从缺陷变成了一种特殊装饰。

自然的开片则是瓷器在出炉后慢慢的“炸裂”,后来,随着空气的氧化,原来被黑炭水浸过的纹路变成了金色,所以就有了“金丝铁线”的美名。

这种崇尚自然、把缺陷视为时间的礼物的风格,和今天日本流行的侘寂风,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我们再说一说钧瓷,钧瓷最让人着迷的地方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也就是说,虽然人工可以努力,但钧瓷最终算是自然的造化。

另外,炉里的高温驱动釉料流动,一个地方开裂,就会被釉水再次填补上,于是,釉料弯弯曲曲,好像蚯蚓在泥里蜿蜒行走,这就形成了钧瓷除色彩以外最显著的一个特点——“蚯蚓走泥纹”,是不是感觉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总结一下,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宋瓷,器型朴素,釉色单一,功能简单,甚至还存在明显的工艺缺陷,但是,无论是“雨过天青”的釉色,还是“蚯蚓走泥”的自然纹路,或者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造化,宋瓷,真正把工艺、美术、自然、造化融冶在了一炉,生产出了日用之器,这就是所谓的“高级”。

最后补充一点,由于宋代审美突破阶层进入了生活美学的高度,因此,这种“美”最大的特征就是中和,不偏不倚、不高不低,正因为如此,它才能跨越时代,在中国人重新审视中国文化的今天再次成为顶流。

文/杨学涛(文史学者)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赏读|刘复生:“宋代的四川”有一种魅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4
在裂缝里“种花”的人 90后小伙儿让破碎的瓷器焕发新生
西安晚报 2024-11-25
“来醴陵捡瓷器”话题持续火热 当地众多企业参与 有免费捡瓷也有低价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6
舞剧《李清照》首演:一场流动的宋代美学盛宴
上观新闻 2024-10-20
新知|京津冀古代名窑书写半部中国陶瓷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9
新知|京津冀古代名窑书写半部中国陶瓷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9
瓷为媒,海为路,“China”何以全球圈粉?
中国新闻网 2024-09-19
图片故事|与泥相伴制“善器” 一片匠心育“天青”
新华社 2024-09-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