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客户经第三方“打款” 她的公司账号被冻结管控
广州日报 2024-07-11 08:30

近日,记者收到市民谢女士报料称,自己的银行卡账户由于去年的一笔货款出现了问题,导致自己的银行账户被“冻结”。在通过警方了解到这笔货款实际上是一笔诈骗款后,通过与客户沟通后主动退还了这笔到账款,但在银行卡“解冻”后不久,她又被列入总对总管控名单,名下几乎所有银行账户都再次被“冻结”。而在提交相关资料已经过去了6个月,仍然未收到总对总管控“解除”的消息。

做外贸生意多年的资深商家向记者介绍,在对外贸易往来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客户所在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同,所以在交易过程中也会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形,如交易时可能需要第三方的货代参与处理交易,因此资金方面也面临着较多的风险,时有账户因交易资金的问题出现被冻结的情形。

而银行内部人士则向记者解释,如果碰到总对总管控的情形,被冻结账户的个人要积极配合相关的流程步骤,只能一步步提交审核,最后才有可能尽快“解除”总对总管控。

在广州白云区一家工业园内,谢女士经营的一家汽车科技公司便坐落于此,主要面对的是海外客户。

去年年底,谢女士还是像往常一样用流利的英文在即时聊天软件上与海外的客户谈论着生意。她的公司规模不大,三四名客服及销售人员,加上一两名装货、打包的工人,便组成了一个销售汽车产品的外贸团队。但是,一单从海外客户那里收到的“货款”,让谢女士和其公司陷入了“困境”。

第三方打入“货款”,银行卡被冻结

“去年11月13日,国外的客户委托第三方向我的账号打了一笔5万元的货款,之后不久卡就被冻结了。”谢女士回忆,她的公司成立一年多,有些海外客户由于“不方便”,便会通过第三方将货款打到公司法人的个人账户上,打入的货款也会有备注。

谢女士为记者提供的一些与客户的聊天记录显示,从去年11月6日开始,客户便向谢女士提出购货,经多次沟通交流,直到11月12日才确定货款金额,谢女士便提供了收款的个人账户。在11月13日下午,谢女士收到一笔5万元的货款。

在收到货款的第三天,去年11月15日,当谢女士和客户谈论另外一笔货款时,才发现此前收到货款的账户被冻结了。她表示,由于此前也与这家客户合作过,所以这种委托第三方打入货款的情况也经常发生,对于这笔货款并没有太多在意。

直到自己的银行账户被冻结,她才意识到这笔货款似乎出现了“问题”。随后,谢女士马上与客户取得联系反馈遇到的情况,客户则表示会进一步跟进了解。“真的是我们的那笔钱出现了问题?如果是的,我会尽力去解决。”客户向谢女士保证。

受害人误信“派单返利”,被骗22万元

之后,该客户也向谢女士提供了谢女士银行账号被冻结的具体原因,这笔款项涉嫌诈骗。

据上海公安部门提供的银行卡“冻结信息”:2023年11月13日17时46分,报警人黄某某来到派出所报案称,其于2023年11月5日19时在浦东新区一科创中心内,经在西藏旅行时认识的好友刘某某介绍下载一款名为‘Flipkart’的App,对方称完成软件内客服派发的订单会给予返利,其信以为真,在平台内操作投资,共计投入223543元人民币,后发现无法提现,感觉被骗,遂来派出所报案。损失金额223543元人民币。

经过相关调查了解,黄某某从2023年11月6日起,先后向八人转出最低19000元、最高50000元的资金,共计22万余元。其最后一笔50000元的转账款,收款方就是远在广州白云区的谢女士。因此,现对该账号进行只收不付措施,措施期限为6个月。

在收到该信息后,谢女士也完全确定了是自己收到的5万元货款出了问题,因为作为收款人,她的付款方就是黄某某。同时,她也将这些信息翻译成了英文发给了国外的客户,并进一步进行了解释。

解冻后又被管控,提交资料后等待

2023年12月14日,在经历了客户打款、账户冻结近一个月后,谢女士按照办案民警的要求,将5万元返还给了黄某某。随后,谢女士的账户便解冻恢复正常。

但是令谢女士没有预料到的是,在去年12月27日,她的银行账户恢复还不到半个月,又被“冻结”了。她到银行了解账户“冻结”的原因,银行的工作人员称,谢女士已被列入“总对总管控”的名单,需要到当地的反诈中心提供相关的资料,一步步审核资料之后等待账户解控。

谢女士称,她在今年1月5日将相关的资料证明等提交到了区反诈中心和市反诈中心,随后就是等待。

“从1月份提交资料到现在,已经过去了6个月的时间,但是一直没有解除。”谢女士告诉记者,目前,为了公司能够继续正常运作,她已经将公司的法人由自己变更为其他人,因为自己的账户大都已无法继续用于公司运作。“而且在账户中还有40万元左右的公司款也没有办法取出,导致公司运转起来比较困难。”谢女士说,希望能够尽快解除自己账户的总对总管控,该提交的资料也都按要求提交了,她也不知道账号什么时候能够解控。

资深外贸商家;不同国家政策不同,交易方式不同

“面对不同国家的外贸往来,也需要不同的交易方式。”一位资深的外贸商家林先生(化名)向记者介绍,此前,由于银行每年的美元结汇的金额有规定,如1年的结汇额度是5万美元,手续比较繁琐,而且额度对于做得比较大的个人外贸企业来说并不太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外贸商家就会通过货代公司来完成交易。货代在当地有一些生意,他们通过其他生意换汇之后再给国内打“货款”。

他继续说,在外贸往来的过程中,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面临账号被冻结。就算是上游打钱的人没有问题,下游收钱的商家如果因为其他的货款问题账号被冻结,通过反向关联后,也会影响上游打钱的账户,进一步影响其他下游收钱的商家。

“如果你有实际的贸易数据,比如有合同、有物流发货的记录等,(申请解冻)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此外,账号解冻之后也会面临总对总管控的情况,这就要很翔实的证据链自证清白,逻辑上也要讲得通。

银行人士;须一步步按照流程“解除”管控

“这种没有办法,只能一步步按照流程才能解除总对总管控。”某银行人士刘先生(化名)向记者介绍,现在银行内部信息都是相互联网的,所以经常是这边的银行账号解冻了几天之后,另外一个联网的银行账户又冻结了。如果是正常贸易往来,会有一些发货记录、业务聊天记录等,只要能够证明这些资金并不是用来洗钱而是正常贸易往来的,往往也会及时解冻。

对于银行卡账户被总对总管控,他表示,这就需要账户本人到银行前台进行咨询了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被总对总管控了,最后按照相关的流程步骤一步步来,然后就是等待解除的时间。“只能按照步骤来。”一般情况下,相关银行会提醒当事人到当地的反诈中心提交一些能证实自己有正常贸易往来的资料等。

他介绍,一些贸易往来较多的账户,在出现相关问题后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因此冻结、解冻、管控的频率也会更高一些。但也只能“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一步步来。”

文/张丹 黄名沂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