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同里的美味
惘然对岸
2024-07-10
+ 关注

◎洁尘(作家)

前些年的一个十月,我接到一个在苏州同里的笔会邀约,当时我正忙得要命,但还是毫不犹豫就去了。金秋十月,可以吃蟹啊。

这些年,物流方便了,就是在成都市场上也有活蟹出售,看上去还行,但那滋味,要跟刚从湖里捞出淘洗上锅蒸熟然后端上桌的蟹相比,就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了。在同里,秋风送爽,秋阳妩媚,秋气高洁,吃着肥美无比的太湖蟹,实在是人生至乐啊。

苏州属下的吴江市同里镇,就在太湖边上。前些年,最为闻名的是阳澄湖大闸蟹,但据方家之言称,都是太湖水域的蟹,太湖大闸蟹跟阳澄湖大闸蟹其实是一样的美味。除了大闸蟹,太湖水域还有“三白”——白虾、白鱼、银鱼。那次在同里,这三样美味都品尝到了。白虾是清煮的,白鱼是清蒸的,而银鱼裹蛋爆炒,是银鱼最为恰当的烹饪方法。这三味清淡鲜美的菜式,配合着浓油赤酱的江南特有的红烧肉,实在是妙不可言。

美食与美景搭配适宜,就是最好的美食记忆,我们在同里的南园茶社吃了一顿饭。据称,南园茶社始建于清末,坐落在同里史上前八景之一的“南市晓烟”景致之中,被称作“江南第一茶楼”。它坐落于同里镇区的最南端,临窗远眺,江南那温软、精致的水乡风景尽收眼底,弯曲的河岸,秀美的小桥,错落有致的民居,意蕴十足的榆树古槐,空气里还总有一种说不清楚看不真切但如影随形的媚劲儿和缥缈的氤氲之气。

南园茶社与同里名人、民初著名文学团体“南社”的发起人陈去病的故居隔河相望。“南社”发端于辛亥革命时期的苏州,由陈去病、柳亚子等人发起组成,名噪一时。听当地朋友八卦,当年,陈去病每天出了家门,登上小船,悠悠荡来,缓缓登楼,在南园茶楼美美地沏上一壶香茶。除了茶,还会喊上一碟熏青豆,一碟萝卜干,边喝边吃边听几段,或是江南丝竹,或是评弹,或是乡野小调;耳边伴着楼外水面上叫卖鱼虾、莼菜、嫩藕、茭白的市声……这是演绎?还是事实?无论演绎还是事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透露出的江南生活的那份品质和那份无与伦比的雅致美好。我历来认为,中国最考究的地方就是江南。那份蔓延不绝自始至终的派头儿,身临其境才会有所体悟。

在南园茶社那一顿美味晚餐之后,同里的朋友们陪我们到了三桥。三桥是同里的著名水景,由太平、吉利、长庆三桥组成,分建于明清两代。

这天晚上在三桥,有一顿夜宵等着我们。虽然前一顿丰盛的晚餐还没能消化,但盛情难却,于是落座“李记阿婆茶”。这个“李记阿婆茶”很有名的,是“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头虽大,但场面却很朴实,就是一水边的露天食摊,沿水几张桌子,几把靠椅,几张撑开的凉棚。茶上来后,我尝了尝,茶味醇厚,微带回甜,秋天里喝感觉很润。接着,我眼睛刷地一下就亮了——螺蛳端上来了。螺蛳这东西也是刻印在我从小味蕾记忆中的一道美味。上海俗语里有说,“工人叔叔,螺蛳嘬嘬;农民伯伯,鸡脚掰掰”。我吃螺蛳很熟练,不用牙签挑的,捡开薄薄的螺盖,用筷头往里一戳,然后放入嘴里一吸,吸至螺肠处咬断吐出,将螺肉吃下。

“李记阿婆茶”的螺蛳非常美味,我尤其喜欢那里面恰到好处的微甜。螺蛳是老板小光头亲自炒的。这个小光头,是同里名人,除了炒菜手艺好,还有一好,那就是唱曲儿唱得好。听说小光头以前就是学昆曲的。我们一边喝茶吃螺蛳,一边听小光头给我们唱曲儿。小光头唱了好几曲,其中有他的保留节目《同里摇船歌》。吴语吴调,优美婉转,在同里仲秋的夜色水波之中,实在美妙。

我后来在网上查到了《同里摇船歌》的歌词,这是有心的游客找小光头请教记录下来的。歌词曰:“摇船要唱摇船歌,一路摇来我一路唱。船头自有撑篙人,船后自有掌舵人。老板太太船中坐,先生小姐两边坐。一路顺风到同里,小桥流水涓涓流。都是明清古建筑,两边风景多多看。上岸要看退思园,看好风景安全回。”

2024.7.3

供图/雨驿

相关阅读
专栏|西交民巷,曾是中国的金融中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8
专栏|古村叶家埭,一树梅花唱风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3
感动亿万人的“大眼睛”女孩,还有你不知道的故事
央视新闻 2024-10-03
专栏|同里的美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0
专栏|在时间美学的河流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7
专栏|在时间美学的河流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6
让滩涂变粮仓 看太湖溇港里的治水智慧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04
专栏|文字里的浆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