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零工”为何对新建的零工市场不买账?
新华社 2024-06-04 11:06

近年来各地将公益性零工市场建设作为重要民生事项,旨在让零工等活儿不再“站马路”,让就业服务更加有温度。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连续多日在山西运城、临汾、忻州等地走访发现,新建的零工市场虽然设施完善、配套服务齐全,但是与“马路零工”群体的就业需求匹配仍有不足,农民工群体马路边等活儿现象依然存在,供需错配带来的“有场无市”现状亟待破解。

新建的零工市场难以吸引“马路零工”

上午8点,在运城市盐湖区建北桥边,上百名农民工三五成群地分散在马路两侧,有的闲谈、有的四处张望。记者刚有意同一位倚在三轮车旁的工人攀谈,身边马上围过来十几个人,纷纷询问“什么活儿”“要几个人”。得知记者来意后,他们又略显失落地散开了。

而运城零工市场仅距离此处约300米,除了几名工作人员,整洁的大厅内空空荡荡,零工信息栏上张贴着十几张招聘页,大多都是长期工,年龄要求在50岁以下。

“我们去看过,也登记过个人信息,确实没有咱能干的活儿。”年过六旬的李俊虎是盐湖区东郭村人,在建北桥找活儿快30年了,水电工、瓦工、搬运工等各种活都干过。

运城市垣曲县的张立东坐在自己的三轮小货车里,探出头告诉记者,之前有工作人员招呼大家进去,里面有热水、座椅、电视、餐厅,“条件确实不错,但是坐在里面等不到活儿,后来就都不去了”。

在其他几个市县,新建的零工市场与当地“马路零工”多年来的“常驻地”相距较远。在这些零工的印象中,“不知道”“不了解”“没啥用”成了关键词。

在临汾市侯马市程王路紫金山街交会路口,50岁的马建军一早就来这里等活儿。大约1公里外,是当地新建的零工市场,门前标志牌上写着“信息发布、技能培训、求职登记、政策咨询”等字样。

当记者询问“为啥不去新开的零工市场找活儿”时,马建军不假思索地说,“这儿就是零工市场啊,我们常年就在这等活儿,这是多年来自然形成的市场,每天有二三百号人呢!”至于新建的零工市场大厅,马建军和几位工友议论说,“那个啊,听说过,但没进去过。”“不太了解情况,对我们没啥用吧?”

在忻州市,2023年初启用的零工市场坐落在当地人力资源市场所在地,内部整洁宽敞,单独设有零工市场招聘大厅,而市场内外并没有前来找工作的“马路零工”。

经走访得知,当地“马路零工”的主要聚集地在云中南路的三角道,距离新建的零工市场近10公里,驱车前往也需要20分钟。记者抵达后看到,这里有一处小广场,路边竖立着一块约三人高的旧指示牌,写着“忻州劳务市场”,百余名工人和他们的三轮车、小货车将这里占得满满当当。

说起新建的零工市场,这里大多数工人显得有些陌生。“前段时间有人来宣传过,我们没去过。”“离我们这儿远了吧,去那儿干啥?”45岁的刘大伟曾在省外打工多年,水电、电焊、砖结构等都很熟练,“之前加过群,里面发的都是饭店、话务员、电子厂之类的工作,基本没有我们能干的、也没有日结的,就退群了。”

供需错配导致零工市场“遇冷”

“马路零工”为何不愿进市场?多位零工及零工市场管理人员表示,零工市场“遇冷”主要原因是供需错配。

“马路零工”需要灵活的时间和日结的工资。走访发现,“马路零工”大多来自周边农村,他们年龄偏大、学历较低,以从事建筑、装修行业的体力活为主,农忙回家种地,农闲出来打工。运城市盐湖区人社局副局长李文奎说,这类零工群体工作时间不稳定,习惯了挣日结工资,与进工厂打工相比,他们更愿意跟包工头、小老板们打交道。

“工钱一天一结算,今天有空就来,明天家里有事我就不来了,进厂上班就不能随意离开了。”侯马市张村村民郭勇贵说,原来也干过长期工,工资有时结算不及时,家里急着买米下锅呢,对方却总说“过两天”,所以工资要及时拿到才放心。

零工市场难觅与“马路零工”相匹配的工作。“18-45周岁”“初中以上学历”“工资每月一结”……记者在多个零工市场及其微信招工群看到,每天更新发布的招聘信息中几乎没有能和“马路零工”相匹配的工作。在一些零工市场,管理部门设置了低价临时休息床位、免费工具租赁、阅览室、在线远程面试等多样化服务功能区,但存在利用率低、供需不适配等普遍问题。

多位农民工坦言,不愿意进零工市场主要是因为找不到能干的工作。尽管零工市场提供的工作岗位有签署用工合同、缴纳养老保险等优势,但对文化程度、年龄等方面的要求也高,他们大多难以达到招工要求。

新旧零工市场距离较远,短期内适应难。李俊虎等受访零工表示,一直以来,老板、包工头来招人,都习惯在马路边招呼,“干什么活、需要几个人、工资多少,几句话说完马上就能走。”

一位建筑工地负责人表示,无论是招工还是等活儿的人,都习惯了原来的地方,短期内不愿意换到一个既远又陌生的区域。

发挥零工市场预期作用需要“软硬件”共同发力

对于当前新建零工市场“遇冷”的状况,部分受访人士认为,相关部门应及时调整思路,进一步细化政策和法规,加大宣传组织力度。要走进各地零工群体当中,听取他们的真实需求和建议,因地制宜细化政策。应当多部门发力,如人社部门联合住建部门,从用工方寻找突破口,把精力放在寻找零工人群真正契合的岗位中去。

山西省人社部门近日提出,在规划选址上要因地制宜,按照“零工聚集在哪里,市场就建设在哪里,服务就保障到哪里”的工作思路,充分考虑劳动力数量、零工分布和交通便利度等因素规划选址,确保零工市场建设选址贴近群众需求。

运城零工市场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零工市场在去年从6公里外的旧址搬迁至现址,更加靠近“马路零工”的习惯聚集地,将进一步优化完善市场功能,更好地服务就业群众。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耿晔强认为,让零工等活儿不再“站马路”,除了新建完善相关场所外,更要加强在“软件”方面的投入力度。例如引入专业能力强的第三方运营公司,通过市场调研精准化地对接用工方,加上前期登记的零工信息,不断提升平台的服务、保障、监督功能,从根本上改变“马路零工”的等活儿模式。

同时,互联网零工平台的运营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监管。耿晔强等受访者说,与其他互联网平台不同,此类平台在初期得到零工的信任并不容易,无论从招工方还是打工方来说,平台运营方通过市场化手段很难获取关键信息和重要用户。通过专业运营方,借助多种媒介的有效宣传,才能尽快将两端用户聚集到平台,形成线上供需市场。

(文中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文/王皓

供图/视觉中国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