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短视频征集大赛落幕 双百部优秀作品获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3 19:45

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5月23日,第四届“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短视频征集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举行,百部优秀视频作品和百幅优秀漫画插画作品脱颖而出。

据了解,“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短视频征集大赛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创立的活动,至此已经成功举办四届,吸引了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四千余名外国友人参与,累计征集了八千余部作品。本届大赛由中国日报社承办,以“In Beijing”为年度主题,在延续往届短视频征集的同时,更是首次引入漫画插画竞赛单元,以更加直观、简洁的形式展现最新、最美、最好的北京。活动启动以来,共征集到来自上百个国家近2000余部作品,其中100部短视频和100幅不同风格的漫画插画作品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其中4部短视频作品分别获得最佳创意奖、最佳剪辑奖、最佳导演奖及最佳视觉效果奖,1幅插画作品获最佳创意奖。

颁奖典礼上,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何平在致辞中表示,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科技创新之城,是一座和谐宜居之都,“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短视频征集大赛是一个展示北京独特魅力的平台,也是一个让更多人了解北京、爱上北京的窗口,希望通过本次颁奖典礼,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北京的独特之处,期待更多的朋友来到北京,亲身体验北京的多元魅力和开放包容,并参与到北京的建设中来,让我们一起携手努力,共同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北京。

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刘伟玲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大赛自启动以来,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经过激烈的角逐,一批批优秀的短视频作品脱颖而出,它们用独特的视角、生动的画面和真挚的情感,诠释了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韵味与魅力。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北京的城市风貌和人文底蕴,更传递出了热爱北京、赞美北京的深厚情感。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多语种国际传播实践教学中心主任、新媒体专家丛芳君是本届大赛的评委之一,她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作为影像时代的原住民,短视频是他们最熟悉也最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这次大赛的作品来自不同国籍的年轻人,他们以自己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北京这座城市的无限魅力,在作品里我能感受到了年轻的创作者们对北京的热爱。”丛芳君表示,“他们不仅深入探索了北京的历史遗迹,还通过作品展现北京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

本次大赛短视频一等奖获奖者Fraser Sampson中文名叫阿福,他出生在英国并于3岁来到中国,在北京胡同里长大,自称为“胡同绅士阿福”。阿福告诉北青报记者,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胡同是他的家也是他成长的地方,他见证了这里一条条胡同的成长与变化,也经历了整个北京的成长。“很高兴能够用短视频记录北京的故事、北京胡同的故事,也很开心这些视频能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阿福说到。

来自韩国的高乙向在对外经贸大学中韩翻译专业读大四。3年前她刚到北京时,对这里的印象就是“到处是高楼大厦”。在北京求学4年间,她不仅走遍了整个校园,足迹更覆盖了北京的各个角落,从市中心的什刹海到最北边的古北水镇,她徜徉在北京古建筑的韵味之美和北京人大大方方的热情中无法自拔,这座“人来人往”的城市在她看来有了更多的亲近感,“非常有意思”。

同样感受到北京人民热情的还有来自德国的维克特·格瑞特斯科。他从2018年起就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担任特聘研究员。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更关注的是北京优质的科研环境。作为在北京工作的外国科学家群体的一员,格瑞特斯科从这里优厚的待遇、完备的科研条件、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受益良多,他相信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一定能获得更多的突破性科研成果。

本次颁奖典礼也是一场视听盛宴,来自马来西亚的赖慧琳与来自老挝的罗碧玲用一首歌曲《明天会更好》将美好的祝福送给北京;来自北京市门头沟区教委少儿京剧团的孩子们的京剧联唱经典段落向观众展示了京剧魅力和文化传承的力量。文化体验区的空竹表演和“倾听老北京的声音”活动,让观众仿佛穿越到古老的北京,从声音中体会北京的魅力。

接下来,获奖的优秀作品将在中国日报等国家级外宣平台、海外媒体平台等渠道全球展播,进一步向世界介绍北京,让更多人爱上北京。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叶婉

编辑/张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