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揭秘世界文学史上著名公案:被洛丽塔吞没的萨莉·霍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2 09:00

《洛丽塔》出版后即成经典,被认为是20世纪文坛最有名和最具争议的作品之一,与《尤利西斯》《追忆逝水年华》并称为20世纪西方三大经典文学名著。

至今,《洛丽塔》在全世界范围卖出了6000万余册,中文版的《洛丽塔》自1989年夏天面世之后,十年中先后有近10个译本出现。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之子、著名翻译家梅绍武是国内第一位翻译纳博科夫作品的翻译家。

《洛丽塔》让纳博科夫名声大噪,也让“洛丽塔”成为全球最知名的女性文学形象之一。

近日,《洛丽塔原型》的中文版面世,犯罪专栏作家萨拉·魏恩曼十年不懈追踪调查,揭秘《洛丽塔》背后的惊人罪案。

六十多年以来,《洛丽塔》一直备受争议,与它有关的讨论从未间断。其间,曾有人指出《洛丽塔》的故事原型来自于现实事件“萨莉·霍纳绑架案”,而这些质疑均遭到了纳博科夫的坚决否认。

美国记者、犯罪专栏作家萨拉·魏恩曼在偶然之间读到了萨莉·霍纳绑架案。该案件发生在1948年,11岁的萨莉·霍纳遭遇绑架,被迫进行了一场长达21个月的“环美旅行”。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虚构出的多洛蕾丝·黑兹有着与萨莉·霍纳相同的深色头发,同样由孀居的母亲带大,两者都被比自己年长许多的恋童癖男人囚禁了近两年时间。

但是,“洛丽塔”的名字传遍世界,萨莉·霍纳的故事却被隐瞒和吞没。自2014年开始,萨拉·魏恩曼持续多年追踪调查,通过解密纳博科夫私人档案,利用法律文件、公共记录以及对萨莉·霍纳尚在人世的亲属的采访,由此写成《洛丽塔原型》一书。在这本书中,萨莉·霍纳才是主角。

近日,《洛丽塔原型》的中文版面世,萨拉·魏恩曼详细还原了萨莉·霍纳悲剧的一生和纳博科夫创作《洛丽塔》的过程。她表示,她并不想贬低纳博科夫的成就,而是希望“增强在小说中捕捉到的恐怖感”,归还萨莉的名字。

1948年8月,萨莉失踪六周后,警方在大西洋城一家家庭旅馆找到的萨莉照片

一个空缺

没人记得《洛丽塔》中糅进了一个女孩真实的人生

萨拉·魏恩曼自称是靠讲述犯罪故事为生的人,总是会大量阅读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恶性事件,萨莉·霍纳便是其中之一。1948年6月中旬,年幼的萨莉·霍纳被一个临时起意的儿童猥亵犯掳走,从美国新泽西到加利福尼亚,遭受了长达21个月的伤害,她在历经磨难后幸存下来,获救后不久,却又突然离世。这一故事让魏恩曼感到坐立难安。

2014年初,萨拉·魏恩曼开始挖掘萨莉·霍纳生平的细节资料,探寻这一案件与《洛丽塔》的联系。“我对20世纪中叶很感兴趣,因为那时的报纸、广播甚至早期的电视都有很完备的记载,法庭笔录也有留存。这一时期是当下与过去的模糊交界处。”魏恩曼解释道。她追查了庭审文件、采访了家属,还参观了萨莉·霍纳曾居住过的部分地点。在同年秋季,加拿大线上文学杂志刊登了魏恩曼撰写的专题文章。然而,魏恩曼并没有停下。“我很清楚她的故事还没有完。那次绑架完全定义了她短暂的人生,这是我继续下去的动力,我甚至到现在都很气愤。”魏恩曼感叹道。

在萨莉去世后,她的家人很少谈起她的事情,“他们对萨莉既无赞叹,也无怜惜,更没有轻蔑,她只是一个空缺”。令魏恩曼感到气愤的是,六十多年以来,《洛丽塔》在全世界卖出六千万册,但几乎没人记得萨莉·霍纳,而萨莉留下的痕迹只在《洛丽塔》的后半部分出现了一次,书中男主人公亨伯特自问:“我是不是没准对多莉干了那个五十岁的机修工弗兰克·拉萨尔在一九四八年对十一岁的萨莉·霍纳所干的事?”在研究萨莉·霍纳绑架案的几年中,魏恩曼曾问过许多《洛丽塔》的忠实读者,是否注意到书中有提及萨莉·霍纳绑架案的内容,她得到的答案全部是否定的。

“数以百万计的读者浑然不知《洛丽塔》中糅进了一个女孩真实的人生,她曾经历多洛蕾丝·黑兹在书中遭受的全部苦难。虚构也好,真实也罢,多洛蕾丝与萨莉,这两个女孩本身就是健全的儿童。洛丽塔没有勾引任何人,萨莉也没有。”魏恩曼谈道。

根据魏恩曼的研究,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记者指出了《洛丽塔》书中角色与现实人物存在联系,但遭到了纳博科夫的冷嘲热讽。不仅如此,在《洛丽塔》发表五十周年时,一位学者揭示过小说与萨莉·霍纳绑架案的关联。“但不论是记者还是学者,都没有想要深入地了解萨莉·霍纳短暂的一生。而在我的书中,萨莉·霍纳才是主角。”

萨莉靠在母亲的肩膀上,拍照的前几分钟她们刚刚相聚

一次偷窃

萨莉·霍纳被迫进行了一场长达21个月的“环美旅行”

在看过萨莉·霍纳的众多照片后,魏恩曼时常想起其中一张萨莉·霍纳在笑着的照片,魏恩曼认为这是萨莉唯一一张在照片中流露出小孩子天真无邪的状态。

魏恩曼描述着那张照片:“9岁的萨莉站在她家屋后的院墙前,一株细弱、光秃的树消失在画面右上角之外。几缕碎发扫过她的脸,搭在外套的肩部。拍摄者是她的姐夫,她向前直视着他,神情中明显流露出对他的信任和喜爱……”拍下这张照片的时候,距萨莉·霍纳的人生噩梦还有两年的时间。她在学校是荣誉学生,还是红十字会少年团的主席,常去医院做志愿者,但她的人生因为一次偷窃彻底地改变了方向。

1948年3月的一天下午,萨莉被学校里的女生小团体起哄,尝试第一次偷东西,她走进一家小卖部,想要偷一本五分钱的笔记本。“当时,她想加入小团体,于是壮胆去尝试,因为一名好学生去偷东西不会让人起疑。”魏恩曼讲道。当萨莉拿起笔记本夺门而出时,一位男人抓住了她的胳膊,对她说:“我是FBI探员,你被逮捕了。”萨莉哭了,僵在原地,男人对她说她会被关进少管所,但如果她答应每隔一段时间就到他的身边汇报,可以网开一面,放她走。

在此之后,自称FBI的男人很长时间没有联系过萨莉,直到同年6月,在萨莉放学回家的路上,男人再一次拦住了她。“那时,萨莉才刚11岁,她真的以为他是FBI探员。具体过程不太清楚,但男人说服了萨莉,让她必须跟他去一趟大西洋城。男人为萨莉想好了借口,他让萨莉对她的母亲说他是学校里朋友的父亲,他们一家想请她在放暑假时去海边玩。剩下的事,他会在电话里跟她的母亲谈妥。”之后在男人的劝说下,萨莉的母亲放下戒备,认为萨莉的确需要一次旅行。

1948年6月14日,萨莉的母亲将萨莉送上了直达大西洋城的大巴。自此,萨莉·霍纳被迫进行了一场长达21个月的“环美旅行”。

直到1950年3月21日上午,12岁的萨莉·霍纳在一位热心邻居的帮助下,从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给家里打电话,请求家人联络联邦调查局对她实施救援。萨莉获救之后,向警察诉说着她的遭遇,于两天后出席庭审。一想到要见到那个男人,萨莉就很恐慌,哭喊着:“我害怕,我害怕。”待平静之后,萨莉又一次讲述着她的遭遇。魏恩曼复述道:“萨莉从小卖部开始讲起,到圣何塞的拖车营地结束。她当着所有出庭人员的面,描述自己如何在男人的强迫下发生关系,这种持续性的暴力直到达拉斯才终止。而男子坚称是萨莉的亲生父亲。”他当然不是萨莉的亲生父亲,他叫弗兰克·拉萨尔。而萨莉的生父经常酗酒,早在她六岁时,自杀身亡,萨莉记得这一切。

尽管媒体的报道,弗兰克·拉萨尔“不想让小姑娘再遭受对她不利的报道了”,于是突然认罪。他的余生,在监狱里度过。“直至1966年3月22日,拉萨尔死于动脉硬化,这是他在监狱服刑的第16年。按照死亡证明的记录,他应该差两个月满70岁。”魏恩曼介绍道。

作家萨拉·魏恩曼

一张卡片

萨莉·霍纳的经历引起了纳博科夫的注意

“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

——纳博科夫《洛丽塔》

直至现在,魏恩曼仍深感书写纳博科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读他的作品和资料,感觉像是有无数条通电篱笆拦着我,不让我接近真相。”魏恩曼想要弄清楚,纳博科夫到底知道多少萨莉·霍纳绑架案,又是什么时候知道的。然而,纳博科夫曾经表示过他最恨有人通过搜刮生活细节去分析作品,“我的个人生活不会让任何传记作家瞄见一眼”。

纳博科夫的一张笔记卡片上抄有美联社对于萨莉·霍纳死亡的报道

200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撤销了对纳博科夫的文件的五十年限期保护,从而向公众开放。魏恩曼深入研读了能找到的所有资料,其中一些甚至仍在限制期内的文件,包括纳博科夫的笔记、手稿、简报、信件和日记……

纳博科夫坚决否认过《洛丽塔》与现实人物之间的关联,他甚至在小说出版之后宣称小说的灵感来自法国某报纸上的一篇简短报道,其主角是动物园的一只猴子。不过,《纳博科夫在美国》的作者罗伯特·罗珀曾告诉魏恩曼:“纳博科夫绝对读到过报纸上铺天盖地的报道,萨莉·霍纳绑架案对纳博科夫至关重要。报道出来时是1950年3月,纳博科夫在此时几乎快要放弃他原本的构想,而报道给他提供了故事模版,他从这起案件中抄来了非常多的东西。”魏恩曼在书中列举了小说《洛丽塔》与现实案件中的相似之处,如“环美旅行”的时间、声称是女子生父的理由、威胁的话语、通过一通神秘电话逃走等情节与萨莉绑架案的细节一致。

除此之外,魏恩曼还发现了纳博科夫在创作《洛丽塔》时做笔记用的便签卡片,共有94张保存了下来。而在其中一张的便签中,纳博科夫记录了1952年8月19日的头条新闻,是关于萨莉·霍纳的死讯:“星期一早间,新泽西卡姆登的15岁女孩萨莉·霍纳因遭遇高速事故去世。几年前,她曾遭一名中年道德犯绑架长达21个月……”魏恩曼认为,这张卡片无疑证明了纳博科夫听说过萨莉·霍纳一案。魏恩曼进一步提到:“卡片正反两面都写了字,纳博科夫划去了报道中的‘中年道德犯’和‘横越全国的奴隶’两处,而这两处均出现在了《洛丽塔》的文本之中,成为了男主人公亨伯特的原话。”

在魏恩曼看来,能够明确的是萨莉·霍纳的经历引起了纳博科夫的注意,小说中多洛蕾丝的遭遇来源于萨莉真实的苦难。

1953年12月6日,纳博科夫在日记的一页最底下的空白处写道:“完成了《洛丽塔》,正好花了五年的时间。”之后,经过多次与书商的纠纷,《洛丽塔》终于在1958年8月18日在美国出版。小说一经出版,引爆了出版市场。“《洛丽塔》在美国出版的那一天,刚好是萨莉·霍纳的六周年忌日,一天不差,但在当时没有人注意。”魏恩曼写道。

纳博科夫拿着一只蝴蝶

一场意外

萨莉·霍纳永远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

获救之后的萨莉·霍纳在一步步重建着自己的生活,在1952年夏天,15岁的她准备去上高中,她还想在新学校认识新的朋友。在同年8月中旬萨莉结识了20岁的爱德华·贝克,陷入了热恋,并谎称自己已17岁,她接受了贝克的邀请,与他一同开车回贝克在瓦恩兰的家。

正如纳博科夫抄写在卡片上的新闻,1952年8月18日,伍德拜恩高速路南半段发生四车相撞事故,萨莉·霍纳当场死亡。在事故现场,萨莉的尸体面目全非,她的母亲是通过其腿上的一条疤才认出萨莉的。而贝克左膝盖骨折,右臂割开了条口子,全身多处划伤及淤青。针对这次驾驶事故的首次听证会在当年的8月26日开庭,贝克拒不承认对他粗心驾驶的指控。1954年6月30日,检方正式决定不再追究贝克的责任,案卷上标注着“不予起诉”的字样。

“在萨莉去世之后,贝克的生活按部就班,入伍、结婚、生子。2007年5月17日下午,他的儿子小爱德华在他的车里睡着了,车辆横穿中间车道,冲上隔离带,最后撞上了一棵树,小爱德华当场死亡。爱德华·贝克则在2014年去世。”魏恩曼介绍道。

在魏恩曼看来,萨莉·霍纳的劫难也有独特的美国色彩。“她本可以出于自己的意愿环游美国,那才是真正实现了美国梦,而现实却与此相反,她受到胁迫、被强行掳走,美好的出游变成了噩梦。她永远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她没能工作、结婚、生育、变老、享受人生,她的才智也没能得到施展。”

而在另一边,小说《洛丽塔》早已成为焦点,纳博科夫在接受采访时总是否认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来源于现实。比如在1962年的采访中,纳博科夫先是否认而后又改口称男主人公确有其人,但是在写《洛丽塔》之后才出现。纳博科夫称:“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报纸上时不时会看到年长男士追求小女孩的新闻,算是有趣的巧合,但也仅此而已。”魏恩曼谈道:“在纳博科夫看来,承认自己从真实事件中窃取灵感,就会削弱小说叙事的力量,甚至瓦解自己的艺术权威。”

魏恩曼对此表示,如果没有萨莉·霍纳,纳博科夫无疑仍会写出《洛丽塔》,小说的光芒并不会暗淡下来,纳博科夫的创作依然大胆、巧妙。可是,在了解了萨莉的故事后,小说叙事亦得到增强,变得更加尖锐有力了,小说中捕捉到的恐怖感确实会增强。

在《洛丽塔原型》一书中,魏恩曼在末尾写道:萨莉·霍纳的重要性无法轻易忽视。一个中年男人的畸形罪行永远改变了她的人生,但我们必须记住,这不是她的全部。她克服困境,挣脱牢笼,在颠沛流离的持续恐怖中幸存下来,却还是落得了过早夭亡的结局。恰似尚未有机会飞翔就被损毁了翅膀的蝴蝶——一部兼具讽刺与悲伤的经典小说赋予了她永恒的生命,同时也永远地禁锢了她。

供图/真故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韩世容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艺术|首演!马斯特卡雅剧院版《大师与玛格丽特》将在北京上演 “绝密”档案首次曝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2
话题 | 德法荷公布欧洲杯大名单 胡梅尔斯落选意不意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7
首都电影院新年戏剧季开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8
主审法官早有交手,辩护律师都不简单,他们是特朗普案“关键人物”
环球时报 2023-04-06
UFC | 李景亮4月将战基耶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15
逝者|朱莉娅·赖克特,以纪录片为劳动者呐喊
澎湃新闻 2022-12-04
《让娜·迪尔曼》登顶《视与听》影史最伟大百部影片榜单 《花样年华》挺进前十
Mtime时光网 2022-12-04
文学|《托马斯·曼: 生命之为艺术品》新书上架
启真馆图书 2022-11-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