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细读《步辇图》:唐代初年的重大历史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9 11:00

唐·阎立本《步辇图》(画心)故宫博物院藏(图1)

唐代《步辇图》是一幅著名的历史人物画。图1就是这幅画的主体。画面右边,在宫女簇拥中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他正在接见吐蕃(今西藏地区)赞普松赞干布派来的使臣禄东赞。禄东赞的使命是来迎接文成公主去吐蕃。这是贞观十四年(640)、十五年的事。下面,我们来好好地看画中的细节。

辇 金文(图2)

唐太宗头戴黑纱幞头,神情庄严地盘腿坐在“步辇”上。他的这个步辇很有意思。辇的本义是两个车夫或拉或推使车前进——车轮是辇的重要特征(见图2“辇”字金文)。但是你看,唐太宗的这个“辇”并没有车轮。实际上,这是一个特别的坐榻,由两个宫女一前一后抬着步行,功能大致同于辇车,是为“步辇”。

唐太宗和宫女们的比例失调,这在古画中常见,是为了突出帝王的伟大。抬辇的宫女脖子上套着襻(pàn)绳。步辇的两侧各有两名宫女护持。此外还有三个宫女:两个手持宫扇,一个撑着华盖(华盖是帝王车驾的伞形顶盖,这里指图中那个红伞)。

小囊(图3)

禄东赞衣服上的立鸟纹

禄东赞衣服上的立羊纹

宫女们的服饰也很耐看。她们穿着轻薄、透明的纱罗衫,胳臂肩背隐隐若现。小袖长裙的上端,束到胸部以上,高至腋下。短衫下摆掖在裙内。腰部束带,腰带以上的裙料垂下遮住了腰带,形似一个“小囊”(图3)。有人认为,腰部束带有实用目的,干活儿时把裙摆提高,方便行走;休息时放松腰带,可以恢复长裙及地的风采。图中,宫女们把长裙提起,露出了红色软锦鞋和条纹裤。

缠臂金(图4)

宫女们手臂上还戴着一种特别的饰物,那是金钏,俗称“缠臂金”(图4)。金钏在古代可作为定情之物。图5是一件金钏实物,用宽7毫米、厚1毫米的金条缠绕成若干相连的圆圈,两端用金丝缠绕,可以根据手臂的粗细调节松紧。

明代金钑(sà)花钏2001年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图5)

唐太宗左边有三个人。三人中最右边那位红衣人(图6)可能是鸿胪(lú)寺的官员。鸿胪是什么意思呢?古代举行典礼时,会有主持仪式的人宣读和引导行礼程序,称为“赞”。鸿胪就是大声传赞、引导行礼的意思。鸿胪寺就是掌管礼仪、接待外宾这类事务的机构,其职能包括安置入唐的吐蕃使者,供给他们饮食和衣饰等。

(图6)

再看这位官员的红衣,准确地说,是圆领缺胯红袍。所谓缺胯,就是衣袍下摆两侧开叉,一直开到腰胯处。缺胯袍源自胡服,这也反映出唐朝服饰文化的开放与交融。在红袍的一侧,自腰带垂下一个白色物,那是“鱼袋”。鱼袋里装着“鱼符”。“符”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动军队的凭证,多做成动物形状,常为虎形,因而称为“虎符”。唐朝时,唐高祖李渊正式将“符”统一改为“鱼符”,作用不限于调动军队,还是高级官员的身份象征、进入宫门的身份凭证等。怎么用呢?一符分为两半,有关双方各执一半,使用时两半符合,就验证可信。上有阳文凸起“同”字,另一半符是阴文凹陷的“同”字,将两半鱼符合并在一起查验,就是“合同”。

红衣官员手持白色条状物,一般认为是笏板。笏是大臣上朝时的“记事板”,为便于记忆,他们用笏板做简单笔记。一种用法是,将事项写在“笏纸”上,然后再贴在笏板后面。笏的材料有玉、象牙、竹片几种。不过,比起笏来,此人所持似乎更像圭。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器。各时期圭的样式略有不同,用途也有多种,其中一种用途是用于皇室定亲、聘女。

(图7)

禄东赞是松赞干布派来迎接文成公主的使臣。他站在红衣人旁边(图7),对比之下显得尤其精瘦,给人干练的印象。他也是络腮胡子,嘴唇上方有短髭(zī),不过远不如红衣人的浓密。他的眉头上扬、眉梢低垂,有一点八字眉的感觉;他的鼻梁坚挺,鼻尖略带鹰钩。再看他的法令纹,共有两条,按过去相面的说法,法令纹成双说明这人能力超强。他头发是卷曲的,头顶的头发剃掉了,这叫髡顶。髡发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的髡发部位不尽相同。他头上缠的是一条黑色的抹额头带,其他两人戴的则是幞头官帽。

禄东赞锦袍上的图案很是“热闹”,有鸟,有羊。小鸟图案居于圆心,圆周以联珠作为边饰,这种服饰团花叫“团窠立鸟联珠纹”。禄东赞的腰带叫“蹀躞”(diéxiè)带。蹀躞的本意是小步走路,为什么叫蹀躞带呢?就是因为这种腰带上有能挂东西的小钩(或环),像是长剑呀、餐刀呀、磨刀石和火镰,都可以挂在腰带上。挂这么多东西,当然不能快跑了,因此得名。禄东赞身体右侧挂的,那个带盖的长盒子,可能是装药石、金针等物的“针筒”。外面垂着铰链,应是挂刀或弓套用的,见皇帝当然不可带刀剑,所以只画了铰链。用黑绳系口的那个小袋子,可能是取火用的火镰包。

禄东赞的鞋很有意思。他的靴尖上有个突出的翘角,那叫皮鬏(jiū)。鬏本指头发盘成的结。在靴子前端捆扎皮鬏,是体现身份不一般。

(图8)

最后我们看白衣人(图8)。他手里拿着笏板或礼器圭,一般认为,他是鸿胪寺的翻译。有细心的研究者注意到,此人重心稍后仰,像是迅速停步所致的后挫动作,推测他是紧急应召匆忙赶来。

阎立本生动细致的刻画,给了这幅画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

文并供图/田玉彬(作家、清明上河图研究会顾问)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国学|投壶,玩的是君子之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9
“行走的外交名片” 全新岚图梦想家成为阿盟驻华代表处官方用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9
历史|捣练图:画里画外的传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4
历史|捣练图:画里画外的传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4
历史|从一个家族的历史看到二十世纪大历史的缩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7
多国驻华使节到访岚图 领略中国新能源汽车科技魅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0
《归队》开机,高满堂书写“十四年抗战”小人物大历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2
重大历史题材文献纪录片《何香凝》开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