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塑造具有首都精神气质的景观风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30 07:03
从北京实际出发,在更高起点上打造生态之城、文化之城、和谐宜居之城,应深刻把握城市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思想智慧,融入首都发展的新格局。既要挖掘、传承北京自然山水格局和古代营城智慧,也要创新首都生态文明实践,更应面向市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迫切期待,深入挖掘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资源,精心塑造具有首都精神气质的景观风貌。

3月29日,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生态文明实践推动首都花园城市建设的意见》发布。建设长安街绿廊、打造花园式政务服务区、加大中心城区河湖岸线空间开放力度、打通绿道堵点断点等一系列举措,为建成天蓝、水清、森林花园环绕的生态之城,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文化之城,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和谐宜居之城划出了路线图。(相关报道见05版)

建设花园城市,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推进美丽北京建设,进而为美丽中国建设作贡献的有力举措,也是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增强群众获得感的重要方面。精心塑造具有首都精神气质的景观风貌,是把北京建设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宜居,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回应市民向往美好生态环境新期待的必然选择。

花园城市是全域森林城市、公园城市的赓续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北京方案。今年初,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授予北京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作为一个缺水的超大型城市,这样的殊荣显得非常珍贵。目前,全市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44.9%,2000多种野生动植物跟我们共同生活在这座城市中。一批城市休闲公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村头片林相继建成,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6.9平方米,公园总数达1065个。在森林城市、公园城市基础上建设花园城市,可谓是水到渠成。

18世纪末,英国建筑学家霍华德首次提出了“花园城市”概念和理论体系,让“人们既能在城市的广场上与喷泉尽情地玩耍,与家人在公园的草地上愉快地野餐,走在整齐的街道上欣赏沿街的花园住宅,也能感受乡野微风拂面,呼吸新鲜空气”,生活在花园城市就应仿佛置身于一个花园中,成为城市建设追求的重要方向。120多年来,各国诸多城市围绕着“花园城市”理念展开了丰富的建设实践,为北京推动花园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经验。

从北京实际出发,在更高起点上打造生态之城、文化之城、和谐宜居之城,应深刻把握城市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思想智慧,融入首都发展的新格局。既要挖掘、传承北京自然山水格局和古代营城智慧,也要创新首都生态文明实践,更应面向市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迫切期待,深入挖掘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资源,精心塑造具有首都精神气质的景观风貌。

古都北京依山定址、以水定城、以园兴城,是中国古代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居环境的生动展现,体现了“平地起蓬瀛,城市而林壑”的高度完美境界。建设两轴统领的包括长安街在内的都城绿廊,塑造俯览京华的七彩云廊,打造生机勃勃的城市景观廊,不仅是对城市生态水平和绿化环境的提升,更是对北京自然山水格局和中国优秀传统营城文化的有力传承。

创新,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在国家植物园、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北京基地等植入国际交往新场景,还是提升历史名园保护利用水平,增强国事活动服务保障能力,乃至于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培育市花和千年古树子代并助推走出国门,都彰显出创新的思路。而通过修订和制定体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标准规范和技术导则,管控和指引花园街区、风景廊道等特色景观要素的设计、建设和管理,也折射出创新的努力。在首都功能定位引领下的花园城市建设创新,将进一步凸显北京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新担当。

与此同时,将花园城市建设与韧性城市建设、城市更新等有机衔接,将花园城市理念、建设内容和标准规范,有机融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环境建设,融入美丽乡村、市民庭院等城市的每个角落,让每一位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显著增强,让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广泛自觉,北京的城市品质和治理能力必将显著提高,生态空间服务功能必将大幅提升,绿色发展活力必将有效释放,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必定会不断增强,美丽中国先行区必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