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语境文明互鉴的新尝试
北京日报 2024-03-25 08:32

如何让党的新理论新命题新论断“飞入寻常百姓家”,化入人民群众口耳相传的话语中,这是当前中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点。即使形式上有创新,内容上很扎实,能不能实现向世界讲明白“中国的理论故事”?这更是当前中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痛点。究其实质,这涉及到理论型节目要着力突破的三大瓶颈:更加大众化,更有创新性,更须跨语境。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广播电视台特别策划的大型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读书节目《认识你真好——习近平总书记的书单》,在探索中找到了理论型节目创新的主攻方向,确定了最终的呈现方式: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书单为载体,保障了节目的思想厚度;以“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为焦点,确立了节目的理论深度;以中外代表性专家讨论为中心,展现了节目交流广度;以对话、互动和调研为形式,彰显了节目的创新活度。

书目的选择是关键

众所周知,中华经典博大精深,马克思主义论著思想深刻,如何阅读,是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做出了表率。1985年,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在与一位大学生交流时特别提到了《资本论》。他说:“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读薄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步一步理解其精神实质、掌握内涵精髓的过程。”于是节目组择取这部“工人阶级的圣经”进行讨论,主抓的核心内容即“规律”。由厚读薄,是为了发现“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由薄读厚,是要将认识到的规律再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并于不断变化的实践中升华规律。

2013年3月,巴西《经济价值报》的一名记者在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中,对习近平总书记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中国领导人,“领导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感受是什么?”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是这么回答的:“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同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他拿起孔子研究院一张大桌子上摆放的《论语诠解》和《孔子家语通解》翻阅,还表示要仔细看看这两本书。作为中国传统经典,无论是《道德经》,抑或《论语》《孔子家语》,都在讨论一个重大议题:“道理”。所以节目组择取此三书,就是希望借助古典来解释当代中国的发展之至道与文明之机理。

20世纪60年代,青年习近平在陕北窑洞读《哈姆雷特》,站在黄土高坡上,从“生存与毁灭”的思考中,树立起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信念,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2014年和2016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两次提及雨果的作品,并评价说:“我看《悲惨世界》,读到卞福汝主教感化冉阿让那一刻,确实感到震撼。伟大的作品,就是有这样一种爆发性的震撼力量,这就是文以载道。”节目组择取这两本书,意在探讨“命运”问题。这个“命运”,不单是中国未来的命运,更是怀着深沉的思考看待人类文明的共同命运。毕竟,人类文明的发展关乎全世界的命运。文明是各国的共同财富。人类所探索的多元现代化道路,终极目标是为了共同创造至高至善至美至远的人类文明形态。

理论的贯通是灵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推进和完善,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根。讲好“中国的理论故事”,最大的使命即讲清楚“两个结合”的来龙去脉、深邃要义与当代表现。文艺的表达讲求的是形象、生动且易于传播。因此,在考虑如何将理论润物细无声地贯注于全程之中时,节目组实际上巧妙地运用了三种手法。

一是“借喻说理”。通观下来,在嘉宾们的话语中,在很多穿插画面中,不断在用很多拟态化的语言或形象解释“两个结合”的原理所在。比如,有专家将5000多年一脉相承、不曾断裂的中华文明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大树。大树能够千年屹立不倒、能够经风雨不凋谢、能够历霜雪不衰败,关键因素无疑是默默深藏沃土之中为大树汲取无穷滋养的树根,此“根脉”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固所以树牢。然而近代以降,西方强势文化的侵凌,使得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一时手足无措,但国人明白:一味西化终将歧路亡羊。千寻百觅后,中国引入了马克思主义,这种真理如同灵魂一般让岌岌可危的中国摆脱险境,并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魂塑因而体健。

二是“事中见理”。实践成就是理论有效性最好的证据。这档节目的叙述主线极为明晰,力求用一项项真实的成就、一件件实在的事情,将“两个结合”所形成的制度优势、实践创新予以直观的表达。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到全过程人民民主、新质生产力,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以多元的角度、丰富的层次,讲清楚了“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的大道。

三是“透物见人”。这原本是源自考古学的术语。人是文化的承载者,更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理论的创新者。一件先秦时期的欹器,将中庸思想展示得妙到毫巅;一套饮茶的器具,把和谐理念阐释得淋漓尽致;一部珍藏了数十年的《资本论》,把真理力量表达得充分至极;一篇闻名于世的外国小说,将全人类共同遵循的价值观演绎得十分传神。由此可见节目组用心之巧,嘉宾们演绎之佳。

总之,《认识你真好——习近平总书记的书单》立足于多元文化生长脉络和世界文明发展成果,透过一部部沉甸甸的文化经典,梳理文明发展之大脉、直面时代命题之大端,在共有空间与思想场域中,开启一场熔铸古今、汇通中西、有意当下、启迪未来的跨语境高质量文明对话。这种新尝试是难能可贵的。

文/王学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教授、中国史教研室主任)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守正创新,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
光明日报 2024-12-09
以守正创新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求是 2024-12-02
探寻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北大路径”
新华每日电讯 2024-05-03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人民日报 2024-02-22
奋力谱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北京篇章
人民日报 2023-12-07
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求是网 2023-12-06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求是》 2023-10-25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0-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