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怎样的前瞻性设计来适应人口变化
熊丙奇看教育
2024-03-14
+ 关注

据新华社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关举措的汇报。会议强调,要适应人口变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前瞻研判义务教育需求变化,增强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加大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向薄弱环节倾斜力度,着力补齐义务教育发展的短板。

我国未来十几年义务教育在校生“先达峰后减少”的人口变化趋势,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带来全新的挑战。适应人口变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必须做好前瞻性的顶层设计,科学布局义务教育学校,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2022年五年间,我国小学减少1.79万所,平均每天减少9.8所;小学教学点减少2.61万个,平均每天减少14.3个。我国小学和小学教学点的减少,就与少子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有关。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了《构建高质量乡村教育体系,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案指出,随着少子化时代的到来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各地撤并乡村小学及教学点的步伐逐步加快,甚至有的省份提出2023-2025年内要撤并掉200人以内的乡村小学及教学点。这会导致农村学校消失,农村孩子要么到更远的学校上学,要么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对此,除了要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外,还要结合乡村实际情况,保留、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让这些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小而优”“小而特”而不是“小而弱”。

少子化与城镇化进程,对城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出新要求。如随着大部分乡村孩子都进城上学,部分城市学校的大班额情况严重,而考虑到几年之后,义务教育生源会随少子化而减少,这些地方又不愿意加强师资建设,想“拖过这些年”。这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会影响当前的义务教育质量,二是没有结合出生人口变化做好未来教育发展规划。

针对少子化对义务教育发展的影响,去年底,北师大研究团队发布预测称,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预测表明,12年后,小学数量将至少减少一半。人口萎缩严重的地区,小学可能会先收缩,农村小学、民办小学可能率先关停一批。但是,这一预测是基于小学班额不变进行的,即仍旧维持我国小学当前的班额标准。而我国当前的义务教育班额存在偏大的问题,我国小学的平均班额为38人,而发达国家小学的班额不超过25人。假如把义务教育班额降低为25人以下,我国义务教育教师并不会多出来,而且,这有利于推进个性化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就建议,小学生师比由过去的20:1左右调整为13:1左右,初中生师比由过去的13.5:1左右调整为8:1左右。这一建议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应对少子化和城镇化进程,必须有前瞻性思路,要以此为契机提高学校办学标准,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如果依旧坚持以前的标准,任由生源减少的学校关门,或者让由此“过剩”的教师退出,则可能拉大义务教育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

这也就需要多算教育账而不是只算经济账。当前,对于保留小规模学校、教学点,以及缩小学校班额、提高师生比,有人认为这不合算。这就是算经济账,没有考虑到“节省”教育投入会影响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补齐义务教育发展的短板,必须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提高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投入标准。

事实上,降低班额,提高师生比,会让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更具灵活性、弹性,在适龄学生增加时,可适当增加班额接收这些学生,而不是先撤并学校,在学位资源紧缺时,又新建学校。后者造成投入浪费不说,还制造家长的焦虑情绪,不利于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文/熊丙奇

图源/视觉中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