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表委员们在热聊新质生产力时,他们在聊些什么?
澎湃新闻 2024-03-12 12:15

今年全国两会,“新质生产力”成为了无可争议的“C位”热词。

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4年工作任务时要求,“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且位列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

代表、委员们的讨论,更是热火朝天。

澎湃新闻借助AI(人工智能)工具,梳理新华网、人民网、中国人大网、中国政协网、澎湃新闻网等权威媒体在两会期间发布的4908篇相关报道发现,代表委员们在谈论新质生产力时,聊的频次最高的十个词分别是:创新、高质量、技术、新兴产业、人才、升级、人工智能、传统产业、新能源、颠覆性。

其中,频次最高的词是“创新”,出现了5496次。排名第二的“高质量”,出现了2019次。排名第三的“技术”,出现了1894次。

为什么这10个词会成为“新质生产力”在全国两会上最热门的“伴生词”?它们对我们理解新质生产力,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又意味着什么?

【创新、高质量、技术、颠覆性】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邓中翰:新质生产力要在原创性、颠覆性的底层技术创新上寻找答案。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于旭波: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新动能,是企业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新质生产力所创造的颠覆性、原创性的技术能够成为解决问题的一把“利剑”。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是什么?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创新”是代表、委员们在讨论新质生产力时,聊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创新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点。可以说,无创新,不新质生产力。回顾历史,“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三次革命性、颠覆性的创新,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如今,站到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风口起点,中国需要抓住机遇。

怎么做?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那么,哪些属于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呢?有学者提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是指有可能改变现有产业格局,创造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技术,这些技术可能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而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大大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新兴产业、新能源、人工智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抓手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表示,江苏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列,重在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成为新质生产力集聚发展的高地。

全国人大代表钟宝申、隆基绿能董事长表示,国家现在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这个过程就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表示,人工智能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头等任务时,也提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其中还提到,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作为我国新兴产业中的优势产业,新能源产业在去年又有新突破。2023年,新能源领域的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出口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增长29.9%。

人工智能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算力是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基础设施。2023年,我国算力总规模达到每秒1.97万亿次浮点运算,位居全球第二。今年1月,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在国内首次真正落地了量子芯片的批量自动化测试,量子计算机的整机运行效率提升了数十倍。

【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建议,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积极引进与本土培养相结合,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要积极拓宽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渠道,让创新人才的“关键变量”转化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表示,培养既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又能熟练应用AI新技术的人才,尤为重要。

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牵引源头创新的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拔尖人才,也需要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既需要科学家,还需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大批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我国正处于人口红利加速向人才红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763.19万人,比上年增加108.11万人,增长2.32%。

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产业与教育的融合有望成为进一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有效方式。例如,复旦大学对标服务上海三大先导产业的发展,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领域先后获批三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全国两会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要加大对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让青年人才敢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产生重要的原创性、颠覆性成果。

【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避免误区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省长王伟中表示,广东的家电、家居、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贡献了制造业三分之一的营收和三成的利润,厚实的家底和优势不能丢。我们将积极促进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今年再推动超过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改,92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当前,如何用高科技或以新质生产力的要素去赋能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曲永义表示,对传统产业而言,通过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注入和原有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可以有效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跃跃欲试,干劲十足,但也要避免掉进误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他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首先,要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的关系。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不能盲目地“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也不能“什么热门就投什么”。另一方面,要及时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其次,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千差万别,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不能一刀切、齐步走。比如,科研基础雄厚、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可以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而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地区,可以更加注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探讨工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十七届中国工业论坛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30
从新质生产力看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 2024-12-12
把准新质生产力发展脉搏
光明日报 2024-09-03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民日报 2024-08-10
发展新质生产力 塑造发展新动能
光明日报 2024-08-01
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基础
经济日报 2024-06-12
以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求是》 2024-06-04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人民日报 2024-05-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