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怎么看?怎么用?怎么做?
成都商报 2024-03-07 14:37

从ChatGPT到Sora,过去的一年里,一系列因新技术突破而诞生或实现的“未来场景”,令人们目不暇接。新时代的大门已经开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

新的发展共识也正在加速形成。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而“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更是首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那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将如何点燃发展新引擎,又将打开一幅怎样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图景?3月6日下午3点,以“向‘新’而行,拥抱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城势而上”线上论坛第三季,上线了直播首场分论坛——《赛道向“新”,未来产业激活发展新动能》。来自国内各地的专家学者、行业领袖以及2024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共同立足“未来产业”,探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

将“新质生产力”落到实处来讨论,专家们纷纷将话题瞄准了同一个关键词:“人工智能”。

有预测称,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或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因而,许多专家持有同样一个观点——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各行各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正是当下的“牛鼻子”工程。

那么“人工智能+”,将如何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培育新质生产力 一个“新”字,怎么看?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国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

新质生产力之“新”,当然与 “旧”、与“传统”相对应。如何看待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区别?

“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探讨。”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说,从动力来源上来看,可以看到传统生产力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劳动力的投入,而新质生产力则更加注重知识、技术、信息等无形资产的积累与创新。

从发展路径上来看,传统生产力往往通过线性的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而新质生产力则是通过非线性的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等来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所以,新质生产力从何而来?答案必然是科技创新。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在不断地涌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这些技术在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以及商业模式。

“以人工智能为例,它通过深度学习,实现了对海量数据的智能分析与处理,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朱克力举例说,在智能制造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线更加智能化、柔性化,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调整生产策略,降低库存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服务领域,人工智能则能够通过智能客服、智能推荐等手段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

事实上,未来产业的核心特性正是如此,有着“创新性、引领性和颠覆性”。它不仅改变了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更将引领全新的经济增长周期。

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加速到来 新技术如何“为人所用”?

近年来,人工智能(AI)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令人瞩目。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其具有带动性很强的溢出效应。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浪潮已至,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它不仅将成为重要产业,更会深远地影响各行各业。

“所以说,通用人工智能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在中兴微电子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徐科看来,通用人工智能的时代正在以一种大家想象不到的加速度朝当下驶来。

但立足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还远未能实现广泛的“为人所用”。

“例如我们可以看到,大家当前接触比较多的自动驾驶汽车,现在可能还远远谈不上自动驾驶的阶段,只能说是智能‘辅助’驾驶。”徐科说。

此外,整个社会对人工智能的兴趣都处于十分浓厚的状态,但真正专业的人仍少之又少。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考拉悠然首席执行官沈复民认为,有兴趣者多,从业者少,使得技术的突破和应用落地都与预期有差距。

“尤其是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融入到各行各业这个过程当中的人,很稀缺。”在沈复民看来,让AI赋能各行各业,不仅需要专注于AI技术的研发者,还需要既懂技术又懂行业的“融合者”,但这样的人才当前稀少,亟须培育。

ChatGPT、Sora爆火 大热之后,新机遇在哪里?

自ChatGPT发布以来,AI大模型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人工智能浪潮。国内学术和产业界在过去一年也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各行各业开源闭源大模型层出不穷,形成“百模大战”的竞争态势。

而Sora的爆火“出圈”,更为人工智能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它(Sora)的技术与ChatGPT本身的生成式AI大模型技术大同小异,但是Sora更强了。”沈复民说,ChatGPT刚出圈的时候,大家看到的只是通用人工智能的可能性,但更多人认为它只是一个聊天的应用软件。而Sora发布之后,人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巨大潜力所在,看到了其对各行各业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开始对人工智能寄予更高的期待。

“其实,AI底层的核心能力就是多模态的理解和转化,”在沈复民看来,在核心理论层面,“实事求是来讲,国内距离世界顶尖技术尚有差距”,但在应用场景创新层面,“中国人非常擅长”。因而他认为,一方面要加大对人工智能基础科研的投入,另一方面,要鼓励科研人员以需求为导向进行创新研发,“尤其要与制造业相结合。”

徐科同样认为,“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他看来,对于整个大模型热的形势,不论机遇还是挑战,都归结在算力、算法和人才这三方面。“Sora的研发团队OpenAI,其核心人员只有13人,绝大部分都很年轻,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头脑汇聚在一起才做出了这个成果。”

当然,算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从国内现状来看,算力芯片研制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可能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徐科说。

抓住AI这个新质生产力“牛鼻子” 四川、成都,怎么做?

2024年初,各省市自治区召开地方两会,有29个省市自治区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新质生产力进行了重要部署。

共识正在加速凝聚,但培育新质生产力,各地更应立足实际,因地制宜。

“尤其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语境之下,各地尤其应该聚焦当地特色,围绕当地的资源禀赋去培育新质生产力。”经济学家、新质未来研究院院长张奥平认为,这是持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速市场发展的关键。而在项目招引培育的过程中,“拉长板比补短板更加重要。”

“只有围绕自身优势产业不断加码,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才能形成自身特色和核心竞争力。”若是盲目引进与自身优势不相匹配的项目,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之下,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而聚焦到“底层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张奥平看来,更应立足各地的产业实际和资源情况。

徐科也举例说,四川作为农业大省,正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其实就可以推动一些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落地,“比如探索农业领域的垂直大模型。”而四川省传统制造业的基础实力雄厚,也正是探索智能制造和工业机器人应用的绝佳土壤。

从国内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现状来看,“以大模型为焦点,国内的第一阵地主要在北京。”徐科说,这主要是基于清华大学的优势,无论学术研究还是落地应用,北京都遥遥领先。当然,成都也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名校及院所,理应进一步发力。

他提出建议:一方面,成都可由政府层面支持,建立一个泛人工智能的研究院,聚集顶尖行业人才,打造一个综合性的研究基地,从AI芯片到大模型算法,进行全方位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来支撑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成都可以基于自身资源优势,集中AI芯片研制力量突破算力瓶颈。

文/王垚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2024“年度字词”揭晓!“智”“新质生产力”等入选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20
为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探索更广阔路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6
北京文化新质生产力领跑全国
北京日报 2024-12-05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法治日报 2024-09-04
联系北京·全球创新服务网络(GNIS)首场新质生产力国际合作沙龙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0
2024国家新质生产力与智能产业发展会议下月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8
向新求进以质图强 亦庄学院宣讲新质生产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5
新质生产力,园区怎么推?《新质生产力园区典范》征集活动启动
中国工信新闻网 2024-04-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