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挥首都优势逐“新”而行
经济日报 2024-03-03 08:09

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量子信息、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逐“新”而行,北京正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推动形成符合首都定位、彰显创新优势、厚植绿色底色、深化区域协同、充满发展活力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

加快培育未来产业

在拥有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金字招牌”的海淀区,当前最火爆的产业当属人工智能(AI)大模型。海淀区高校、科研机构遍布,集聚相关企业近千家,占北京市三分之二、全国的六分之一……凭借在人工智能领域坚实的产业基础,这里正围绕基础软硬件设施、关键核心技术、行业应用等环节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在人工智能方面,我们要占先发展,这是未来最核心的产业方向。”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专职副主任何建吾告诉记者,将从算力、数据、算法、框架、场景应用等多方面发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示范区,积极构建从智能芯片、算法框架到大模型的全栈国产化产业链。

春节假期一结束,海淀区政府、京能集团和智源研究院就签订了关于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大模型深度赋能重点行业关键生产环节。同时,推动海淀区加快建设、汇聚高性能算力资源,持续促进国产芯片适配验证、迭代升级。此前,海淀已提出打造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在五道口周边区域打造人工智能集聚区,支持行业企业集聚发展,推进相关技术在政务服务、教育、医疗、城市管理等7个场景应用。

“海淀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等多元创新主体开展通用底层技术布局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海淀区区长李俊杰说。

在以原创引领、前沿交叉、颠覆性为特点的未来产业中,北京不只有AI大模型这一颗明星。2023年,《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印发,锚定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6个领域,布局通用人工智能、6G、智慧出行、量子信息等20个未来产业,打造世界领先的未来产业策源高地。

2023年,我国民营商业运载火箭企业共实施13次商业发射,全部来自北京。为推动北京商业航天在全国乃至全球走在前列,今年1月份,《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正式印发。逐梦星辰,北京率先作为,用1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创新发展高地。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瞄准高端、智能、绿色方向,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姜广智说,北京将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提升重点产业集群能级,推动制造业智能绿色“双达标”,优化产业要素保障。同时,抓好未来产业31项任务落实,加强未来产业创新性政策供给,布局一批未来产业特色产业基地和园区,下好未来产业战略布局先手棋。

补齐短板力促创新

逐“新”而行,北京加快补齐短板,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和内生动力;激发创新“聚变”,推动产业生态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迁。

“为保证企业算力供给,我们将加快建设、汇聚高性能算力资源,在京内及环京地区建设大规模算力中心。”何建吾这句话,道出了区内AI大模型企业对算力的渴求,也表达出政府保证有效供给的决心。

“算力是助推人工智能发展的计算引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总工陈屹力说,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参数量达到万亿级别,对算力的需求也呈现出指数级增长态势。

京津冀是我国算力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截至2023年10月,国内已发布大模型238个,近半在北京,北京对算力资源的需求呈爆发性增长。

在此背景下,北京算力互联互通验证平台应运而生,基于统一的算力标识,完成了通用计算、超级计算、智能计算等异构算力资源的注册感知和汇聚互联。在京内,“京西智谷”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成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尝试打造“一点接入、即取即用”的算力网络;在京外,天津市武清区的中国电信京津冀智能算力中心即将具备近5000P智算能力,打造京内“1ms”、环京“2ms”、京津冀“3ms”,低时延、大宽带、高可靠智能算力生态体系。

激发创新“聚变”,北京瞄准的不只是算力的痛点,更有服务的堵点、空间的难点。

不久前,位于中关村西区的中关村科学城“国际创新服务集聚区”揭牌,将集聚更多专业化、国际化投资和服务机构,促进资本与科技、产业紧密对接,让高能级创新服务平台满足高潜力科创企业的成长需求。“这是重大利好,说明政府高度重视国际化。”璞跃中国管理合伙人赵晨告诉记者,他们去年开始尝试为海淀创新企业提供技术“出海”服务,还联合东升镇海升集团在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区发起了大模型企业的加速营。

在北京,优质的产业空间是稀缺资源。不久前,海淀区面向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推介重点园区(楼宇)项目共16个,总建筑面积达385万平方米。既有北京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园先导区等新建的高精尖产业特色园区,也有通过城市更新实现老旧楼宇、厂房“蝶变”的新型产业空间。

锚定方向有所作为

甫一开年,年产千万台智能手机的小米智能工厂在昌平区落成投产。这座“灯塔工厂”将数据驱动、全局协同、绿色低碳等核心能力,渗透到智能制造的各个环节,成为国内智能化和数字化程度最高的手机工厂之一。

不断持续壮大的高精尖产业,已成为稳定首都经济大盘的“压舱石”。2023年,北京重点培育的十大高精尖产业集群收入全部突破千亿元级。北京正进一步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如发布《北京市产业地图》和《北京市产业政策导引(市级版)》,为企业和项目的精准匹配和快速落地提供“导航”,为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力支撑,持续擦亮“北京服务”品牌等。

“地图将有效服务和引导经营主体精准布局、项目快速落地,促进产业错位互补发展。”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产业处处长李彬表示,后续将推动产业地图动态更新升级,积极采用新技术,提升地图的互动性和丰富性,打造便捷友好的服务体验。

“2024年,昌平区将依托未来科学城的科创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先进能源、医药健康和先进制造等主导产业,探索催生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昌平路径’。”昌平区副区长柳强说。

瞄准新能源智能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三大高精尖产业,顺义区高标准推进北京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顺义)建设。顺义区区长崔小浩表示,顺义正着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发展环境,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锚定方向有所作为的领域,北京坚持服务先行,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积极构建高效政务服务体系,把握新兴领域共性需求,加快建立多层次、递进式培育服务体系。

不久前,海淀落地年内首批支持高质量发展政策,从平台服务、人才、资金等多维度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加速产业升级。“海淀区支持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十五条措施”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海淀区支持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发展十五条措施”则致力于破解要素和成本等阻碍企业成长的关键难题。

2月23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24年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方案》发布,将实施聚链升级、创新领航、数字标杆等十大行动。计划到今年年底,形成30家以上规模较大、带动力强的细分领域链主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300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突破130家。

“在亦庄,我们的成绩被看到了,我们的声音被听到了。”北京神州细胞生物技术集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唐黎明说出了众多企业家的心声:“我们看到了产业发展蓝图,也看到了其中诸多机遇。”

春已至,万物生,前路风新日暖。和煦春风中,首都北京,必将上演不一样的精彩。

编辑/谭卫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