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一本书读懂任正非和华为的心法、做法、战法、阵法、活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2 20:0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立于1987年,在30多年的成长历程中,经历了四次 “寒冬”和八次重大危机,但它不仅没有被这一系列的考验击垮,反而一次次浴火重生,蜕变为世界级的知名企业,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华为九死一生的成长经历堪称一部“悲壮战斗史”,不仅展现了极强的韧性与风骨,而且走出了一条教科书式的技术自立自强的发展之路。

居安思危是华为的生存之道。众所周知,华为公司的创始人、总裁任正非是一位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企业家,他在《华为的冬天》里写道:“10年来我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正是这种忧患意识让华为活了下来。

对于生存危机,任正非始终保持着与生俱来的警惕。他每隔三五年就在华为拉响“冬天”的警报,要求华为人保持清醒的头脑,戒骄戒躁、居安思危。因为,他知道企业的生死其实只在一线之间,唯有在“冬天”来临之前,把过冬的“棉袄”(现金流)准备好,才能活下去!

活下去,是华为贯穿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纲领性主张。从2001年IT泡沫破灭后,任正非就一直高喊“活下去”,并把“活下去”作为公司最高纲领,使得华为的干部坚持自我批判、自我反思,不断谋求内部变革,应对各种挑战和潜在危机,做好极限生存准备,并成功地化解危机,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冬”。

坚守商业常识是华为的生存法则之一。30多年来,华为始终把“以客户为中心”作为极致追求,从未动摇,并把“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融入公司的制度与流程体系中,融进华为人的血液之中。

一流管理只讲常识,敬畏常识。华为的成功并不精妙,也不高深,都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最朴素的常识。只要坚守这个常识,企业就可以长久地生存 下去。

持续创新是华为不死的基因,也是华为应对不确定性的秘密武器。华为能从当年2万元起家的程控交换机代理商发展成为全球ICT(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的领导者和世界500强企业,不坚持创新是不可能的。对于企业而言,创新未必能活,但不创新一定会死。

为了活下去,华为奉行“长期主义”,每年把营收的10%以上用于研发,在过去的10年里,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达到9773亿元。近年来,华为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研发投入仍有增无减,实现了从技术追随者到领导者的跨越,这就是华为绝地重生的真正原因。

多年的持续高投入,让华为成为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目前,全球有数十家企业与华为签订了双边协议和付费专利许可,现在也轮到华为“摘果子”了。

华为扎根基础科学研究,敢从“根”上问大道,每年将30%的研发费用用 于基础科学研究,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早在2019年,华为就拥有700多名数学家、800多名物理学家、120多名化学家和六七千名技术专家以及6万多名工程师。如果没有基础科学研究,华为就没有全球领先的5G技术并取得芯片技术上的突破。

基础科学研究是一个企业从优秀走向伟大的标志,比如IBM、谷歌、苹果等科技公司都有很强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过去的120年,世界上伟大的科学成就都是从基础科学研究开始的。

在基础科学研究上,华为主张“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不断逼近香农极限,突破工程技术瓶颈。同时鼓励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基础科学研究上大胆探索,宽容失败,让华为的领先技术和产品在不断试错过程中变得更加强大,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美国为什么害怕华为,倾全国之力打压华为?就是因为华为在搞基础科学研究,做底层架构,而且在一些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技术方面领先美国,打破了美国的科技霸权。

华为是一个用理想牵引发展的伟大公司,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专注于ICT领域。在华为快速发展时期,正逢中国房地产业爆发,很多做实业的企业家都去做房地产了。面对巨大的诱惑,华为从没有动摇过,始终坚守实业,不搞房地产,不搞资本运作,坚守自己的理想。

华为的生存之道就是不搞多元化,聚焦主航道,“不在非战略机会点消耗战略竞争力量”,一旦出现重大战略机会就不惜代价,“饱和投入”,在关键领域建立起绝对领先优势。

提起华为,大家都说其组织执行力强,能打硬仗、胜仗。其实,华为的执行力源自自我驱动和机制驱动。任务下达,华为人就马上行动,立即执行,现在就干,绝不拖延!

如果战略是正确的,但执行力跟不上,那么企业仍然是失败的。研究表明,一个企业的成功,20%在于战略,80%在于执行。当目标确定,执行力就变得最为关键。很多企业的失败不是战略的问题,而是战略执行的问题,再好的战略,如果不执行,那也只是空谈。

组织结构是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华为构建起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矩阵式组织,推行在董事会领导下的轮值董事长制度,实行集体决策。同时简化业务流程,把决策权授予一线团队,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形成一个“铁三角”式的组织架构,一线员工直接面对市场需求,整个系统为前线提供资源和服务,领导层提供后勤支持保障,让整个组织形成强大的执行力和战斗力。

为了活下去,华为坚持“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不管是在早年野蛮生长时期,还是在IT泡沫时期,或是后来的“黄金十年”以及近几年的至暗时刻,华为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并让“奋斗文化”落地生根。

“以奋斗者为本,不让奋斗者吃亏”的分配原则,给华为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一个“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铁血军团就是在这种土壤里培育出来的。

华为能走到今天,就是因为这个组织拥有强大的个体和群体奋斗的 精神力量。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华为之所以能保持30年的快速发展,与其基于人性的管理机制设计是密不可分的。 任正非对人性有着深入的洞察。他说:“管理就是洞察人性,激发人的欲望。欲望的激发和控制构成了一部华为的发展史。一家企业管理的成与败、好与坏,背后所展示的逻辑,都是人性的逻辑、欲望的逻辑。”任正非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既能看到人性的“善”,又不回避人性的“恶”,用机制激励人天使的一面,用制度约束人魔鬼的一面。

通人性,方能聚人心。于是,员工对财富自由度、权力、成就感等的多样化诉求,构成了华为管理哲学的底层架构。任正非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分票子、分位子(权力)、分面子(荣誉),与员工一起共享财富、权力和成就感,大家“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将华为推上让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高度。

员工持股是华为“利益共享”制度设计的核心。华为一直在回避资本市场的诱惑,拒绝上市,实行员工持股。截至2022年底,华为有14.2万名员工持有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份的99.27%,而任正非仅持有不到1%的股份,这在中国乃至全球商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近几年来,尽管华为困难重重,收入和利润大幅下降,但华为坚持分红。2022年,华为拿出719.6亿元给员工分红,人均分红50.5万元,这是华为历史上给员工派发的最大“红包”。员工持股制度不仅吸引、团结、留住了优秀人才,企业和员工之间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把秀才变成战士, 给华为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研究表明,舍得在员工身上花钱的企业,管理成本是最低的。华为把赚到的钱拿出来与员工分享,收获的是人心的归附。

华为之所以能在美国的极限打压下生存下来,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未雨绸缪。任正非早在2004年就做出过极限生存的假设:“10年后,我们要面临与美国企业的激烈冲突,要有思想准备!”于是,华为成立了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数千名海思人从此踏上了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为华为未来的生存打造“备胎”。2016年,华为启动了“铸魂工程”,鸿蒙操作系统正式立项。

2019年5月15日,美国商务部以“国家安全”为由将华为公司及其70家附属公司列入了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禁止华为从美国企业购买技术和配件。面对美国的围追堵截,华为放弃幻想,以向死而生的勇气,打响绝地反击战。

当天,华为的“备胎”在一夜之间全部“转正”,华为自己研发的麒麟5G 芯片替代了进口芯片,鸿蒙和欧拉操作系统相继投入使用,给华为带来喘息的机会和应对挑战的底气。

为了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华为启动了“南泥湾项目”,加快“去美国化”的步伐。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华为重新构建了一条半导体全产业链和元器件供应链,在自主芯片设计生产方面已经取得全面突破,华为麒麟5G芯片已经强势回归。同时,华为对旧有ERP系统进行替换,将其自主研发的MetaERP系统投入使用,重新定义企业核心商业系统,彻底摆脱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依赖。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华为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突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各项经营业务已经回归正常,2023年的销售收入超过7000亿元人民币,再次把所有竞争者都抛到了身后。

任正非说,“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我认为,胜利有三种:机会主义者只能得到暂时性的胜利,实用主义者会获得阶段性的胜利,长期主义者才能赢得持续性的胜利。华为能够战胜强大的美国,就在于坚持长期主义。

“活下去”不仅是华为的最高纲领,也是企业家的使命以及所有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一个企业活下去并非易事,要长期地活下去则更难。

有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已实属不易,能够做大做强的更是凤毛麟角。对于企业家来讲,应该长期研究企业如何活下去。

尤其是在这个高度不确定性的当下,我们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企业的信心与韧性面临挑战。对于企业而言,如何构筑长期竞争力,提高生存力,成为一个极其紧迫而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华为的逆境生存之道为中 国企业提供了从“活下去”到“活得好”的学习范本。方法是至高无上的力量,企业想活下去就有活下去的方法。《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华为的36条生存法则》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对中国企业有着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助力中国企业经营管理者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破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难题,摆脱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宿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