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在英国展出!故宫自鸣钟展出惊艳伦敦
环球时报 2024-02-27 07:47

不久前,由故宫博物院和英国科学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特展《凝时聚珍:中英钟表技艺交流展》在伦敦开幕。该展汇集了清代宫廷珍藏的23件国宝级钟表,是故宫钟表藏品首次在英国展出,也是近年来中英文化交流的又一里程碑式的展览项目。近日,《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策展人之一艾比·麦金农女士。她对记者表示,“展览揭示了三位中国皇帝对这些卓越钟表的收藏、这一独特贸易的起源以及这些复杂宝藏的内部运作。这些钟表不仅是计时器,还是18世纪新颖机制的迷人结合,包括精湛的美学、时间记录、音乐和机械运动。”

2月1日,人们在英国伦敦举行的 “凝时聚珍——中英钟表技艺交流展”上参观 新华社记者李颖摄

能自动报时的机械时钟被称为“自鸣钟”,曾在早期中英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17世纪初,英国传教士通过向清朝皇帝献上精美的自鸣钟来与中国交好。数十年后,康熙皇帝开始收集自鸣钟,并将其展示为“外国珍品”。乾隆皇帝还曾写诗赞颂自鸣钟:“奇珍来海舶,精制胜宫莲。水火明非籍,秒分暗自迁。天工诚巧夺,时次以音传。”

麦金农告诉记者,“当时英国的钟表制造技术处于巅峰时期,那时的英国人为这种工艺技术感到非常自豪。”但是,麦金农也指出,英国这些精美钟表并不是为了普通大众制作的。在英国,当时只有少数上层精英才能负担得起钟表。“英国的大多钟表都要低调得多,远没有这么美丽。这些钟表是专门为中国市场而制作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专门根据皇帝的品味制作的。有意思的是,它们大多是钟表匠通过传教士的描述来设计的。”

在本次展览中,参观者可以看到一些体现了英国工匠对17、18世纪中国文化看法的钟表。当时欧洲流行“中国风”,即18世纪时欧洲受到中国、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艺术启发的一种风格。其中一件代表作为“铜镀金乐箱上亭式人打钟”,其造型包含一位戴着头巾的人,等于是混合了与中国、日本和印度相关的意象,呈现出对东方认知的一些欧洲视角。麦金农认为,这件作品显示了英国人对中国的兴趣,但也凸显了他们当时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

麦金农还给记者展示了她最喜欢的一件作品——铜镀金仙鹤驮亭式表。“因为它有很多中国的象征,顶部寺庙上雕有龙,主体是仙鹤,还有寿桃。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时钟的机械部分有英国知名钟表匠詹姆斯·考克斯的签名。”麦金农推测,考克斯并不是设计这座钟的人,因为他对中国的看法是非常西化的,所以这座钟表很有可能是由中国人设计出符合东方审美和风格的外部构造,而内部机械机制则是在英国制造。“这件作品很好地概括了我们这一展览想传达的关于中英文化对话的信息”。

2月1日,在英国伦敦的英国科学博物馆,一名女子参观故宫钟表藏品 新华社记者李颖摄

自鸣钟不仅在外观上美不胜收,作为计时器更是具有多种用途,包括组织皇室活动和计算天文事件(如日食)的时间。展览中,一份由清代钟表大师徐朝俊于1809年编写的《自鸣钟表图说》就说明了如何将欧洲钟表上使用的罗马数字转换为12个时辰的中国计时系统,这也代表了当时中西国家间日益增多的文化交流。

自鸣钟的杰出工艺令人称奇,还在于它们展示了先进的音乐技术,能够演奏一系列欧洲或中国歌曲。在本次伦敦展览的整个区域,人们都可以听到时钟旋律的伴奏,包括《茉莉花》这首广受欢迎的中国民谣片段。博物馆的总监兼首席执行官伊恩·布拉奇福德爵士表示,“这些具有300年历史的时钟展现出设计风格和精密机械的华丽组合,必须亲眼看到才能相信。我们对北京故宫博物院赋予我们这些来自紫禁城的稀世珍宝深感感激。”

故宫目前收藏的钟表数量超过1000多件,在故宫的外国钟表收藏中,英国钟表占了很大的比例,这是因为伦敦在当时是欧洲钟表的主要集散地。钟表最早从广州传入中国,当时的英国商人抵达中国沿海时还会购买包括丝绸、茶叶和瓷器在内的很多抢手商品。

在18世纪的中国,像自鸣钟这样集艺术、精准计时功能、音乐和机械为一体的钟表令人叹为观止。然而,麦金农也指出,机械钟表并非仅仅由欧洲发明制造。在展览的中间位置,有一座水运仪象台擒纵机制缩尺模型展品,原型是史上首座以水力实现自动化机械操作的水运仪象台,由宋朝天文机械制造家苏颂制造于公元1088年。中英两国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与科技资产,具有很大的交流空间。

编辑/谭卫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