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用典型案例为根治欠薪给出参考答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5 16:05

按时足额获得劳动报酬,是劳动者最关心的权益。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涉欠薪纠纷典型案例,通过案例明晰欠薪纠纷多元化解决途径,强调多措并举,建立根治欠薪“快车道”,有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根治欠薪问题,事关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近年来,从出台相关法规,到持续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从优化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功能,到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建设,我国始终把根治欠薪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不断扎紧制度篱笆、加大工作力度,恶意欠薪高发多发的现象得到明显遏制。

但也要看到,受经济回升向好过程中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账款拖欠问题有待解决等多种因素影响,根治欠薪工作仍面临复杂局面。比如,一些地方存在政府投资项目所需资金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到位等情况,部分工程建设存在垫资或欠款施工的恶性循环,部分地区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落实仍有不到位、打折扣现象,还存在较多欠薪纠纷。

早在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恶意欠薪的罪名确定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恶意欠薪入罪带来观念与治理手段的转型,为治理和打击欠薪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但劳动保障领域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仍存在一定“空隙”,有些涉嫌犯罪行为难以得到有效惩治,导致法律震慑力没有达到预期要求,还需进一步探索打造根治欠薪联动链,全力遏制欠薪问题。

此次最高法等三部门联合发布涉欠薪纠纷典型案例,突出特点是明晰了欠薪纠纷多元化解决途径,强调多措并举,建立根治欠薪“快车道”,健全根治欠薪长效机制,从源头遏制欠薪问题发生。某种程度上说,这为根治欠薪给出了一份参考答案。既从司法层面为欠薪纠纷亮明了态度、明晰了规则,也为形成劳动者权益保护大格局,综合运用协商、行政、仲裁、诉讼等多种手段,妥善化解欠薪纠纷,推动根治欠薪工作落实落细,提供了指引。

在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有一起劳动者在非工作时间“线上加班”的案例,引发社会关注。对于该案的典型意义,“线上加班”发生在非工作时间、非工作地点,工作安排及成果提交由线下转向线上,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加班。人民法院在认定“线上加班”加班费时,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占用其休息时间为认定标准,综合考虑劳动者加班频率、时长、工资标准、工作内容等因素,酌情认定劳动者的加班费,依法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根治欠薪是一项系统工程,零敲碎打、单兵突进都难以奏效,唯有打造联动链、谱好协奏曲,凝聚各方合力,多措并举,抓常抓长,才能见到实效。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既有人民法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工会等部门常态化联合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的案例,又有诉调对接促进矛盾纠纷实质化解、工会积极协调检察机关启动民事支持起诉的案例,体现了多渠道、多举措、多手段根治欠薪的理念。

为农民工“护薪”,向欠薪者“亮剑”,需要各方携起手来,打好根治欠薪的组合拳,这样才能减少乃至杜绝恶意欠薪,让农民工真正实现体面劳动,生活得更有尊严。

文/付彪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