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私募基金十大新闻
中国基金报 2023-12-24 10:30

1、多项重磅新规发布,私募行业进一步规范化发展

今年以来,私募行业多项重磅新规发布,有利于进一步规范私募投资基金业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私募基金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2月20日,证监会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工作,同时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协会”)发布了《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备案指引(试行)》,对私募投资基金从事不动产投资业务做出规范。

2月24日,协会发布修订后的 《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及配套指引,进一步优化登记备案和自律管理工作,引导私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

4月28日,协会就《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对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募集、投资、运作管理等环节提出规范要求。

7月9日,《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发布,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作为私募行业首部行政法规,《条例》完善了私募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标志着私募行业进入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对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

7月14日,协会发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备案办法》,进一步规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备案行为,公开明确备案标准要求,规范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9月28日,协会发布《私募投资基金备案指引》及配套材料清单,推动形成覆盖“募投管退”全流程、体系清晰协调的自律规则体系。

12月8日,证监会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旨在加快推进私募基金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水平。

2、私募总规模达20.61万亿元,百亿私募阵营焕新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1699家,管理基金数量153698只,管理基金规模20.61万亿元。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8477家,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12952家,私募资产配置类基金管理人9家;其他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261家。

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从注册地分布来看,集中在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管理人数量占全国的51%左右。从管理基金规模来看,前6大辖区分别为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广东省(除深圳)、江苏省和浙江省(除宁波),总计占比达74.91%。其中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广东省(除深圳)的规模占比分别为25.03%、22.66%、10.43%、6.24%。

整体来看,今年私募行业整体规模稳中有增,但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较2022年12月末减少1968家,“进出有序”的行业生态更加明显。

在今年震荡的市场行情下,百亿私募阵营“大洗牌”。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12月19日,国内百亿私募证券管理人数量为104家。虽然数量上较年初的112家有所下降,但仍有10家私募逆势上行重回或新晋成为百亿私募,其中包括勤辰资产、千合资本、信弘天禾、锐天投资、乾象投资、博润银泰投资等。

从投资方式来看,当前104家百亿私募中,量化私募有32家,主观投资类私募有49家,“主观+量化”策略并行的百亿私募有14家,还有少部分百亿私募未披露相关信息。

3、股票策略私募产品今年表现垫底,主观私募“苦熬”过冬

今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产品业绩呈现巨大分化。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12月22日,有业绩记录的19831只私募证券产品今年以来平均亏损为1.59%,其中9278只产品取得正收益,占比近47%。

其中,今年以来表现最好的是债券策略私募产品,年初至今平均收益率达到8.55%,有超过八成产品实现正收益;其次是期货及衍生品策略私募产品,今年以来平均收益率为2.93%;但是,多资产策略、组合基金策略的私募产品,今年以来平均亏损分别为0.27%、1.94%。

值得注意的是,产品数量最多的股票策略私募基金,今年受到A股市场大幅震荡影响,从年初业绩领跑,到年末表现垫底,今年以来整体亏损达到3.96%,其中实现正收益的产品不到四成。百亿私募表现分化也很大,有机构今年盈利10%以上,甚至近20%,也有机构今年亏损超过20%。

从主观多头私募来看,整体表现欠佳,多家私募机构传出旗下产品触及预警止损线,更有百亿私募旗下产品被曝出净值已近腰斩,投资者面临较大亏损。不少三年锁定期私募产品面对到期打开、投资者“难回本”的尴尬局面,今年主观私募产品销售进入“冰点”。

但是,由于今年小微盘股起舞,持仓较为分散的量化私募产品,年内整体超额收益表现较好,从而受到投资者青睐。一些指数增强产品实现规模扩张,私募还推出了国证2000、万得小市值等指增产品。

4、量化私募争议不断,监管出手规范程序化交易

随着量化行业的快速发展,量化私募陷入争议。今年3月份,多家百亿量化私募核心人员离职的消息不胫而走,随后又有头部量化私募遭同行举报、人才流动引发纠纷、业绩计提方式引争议。

在今年8月底,有市场观点直指量化基金是A股“砸盘主力”,该话题在当时引发巨大争议,各种有关量化的质疑声也随之而来。随后在9月1日,中国证监会指导证券交易所出台加强程序化交易监管系列举措,上交所及深交所分别发布《关于股票程序化交易报告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加强程序化交易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建立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及监管安排,推动程序化交易规范发展。

由于量化私募管理人的增加和整体管理规模的增长,叠加市场有效性的逐步提升,量化私募的超额收益逐渐衰减,策略同质化的问题突出,行业竞争愈发激烈,量化降频已成趋势。

当前,量化行业已经进入精细化发展阶段,量化私募管理人通过持续提升量化策略的多元化程度,挖掘差异化收益来源,并在数据处理、因子挖掘、收益预测以及交易执行等各个环节进行精细化打磨,以保持持续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同时,不断完善管理激励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团队的稳定性。

在行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不少量化私募积极拥抱新科技,通过AI技术赋能,收集和挖掘更多维度的数据信息,大幅提高对市场表现的分析能力,有效提升策略迭代效率。

5、扶优限劣、进退有序,年内近2500家私募注销

扶优限劣、进退有序,私募行业监管趋严。根据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年内注销私募数量达到2471家,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今年1月份,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达1565家,已经达到去年全年注销私募数量的70%以上。另外在7月份、9月份,私募注销数量再迎小高峰,单月注销私募管理人数量分别为134家、246家。

分注销类型来看,协会注销、主动注销和依公告注销的私募分别有1856家、564家、和48家,其中协会注销的私募数量占比达75%。从协会注销的原因看,多为“不符合协会《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的规定,予以注销登记”“被协会采取纪律处分措施”“经营异常”等。

随着对“伪、劣、乱”私募的有效治理,行业乱象被有效遏制,风险机构不断被出清,私募行业的洗牌和分化在加速。与此同时,合规运营的“专业派”私募基金管理人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头部效应进一步显现。业内人士表示,通过“扶优限劣”强化行业合规运作,将有效净化私募行业的市场环境,加速行业优胜劣汰,提升投资者信心,不断促进行业合规健康发展。

6、私募扎堆布局ETF产品,看好此类优质投资工具

今年ETF市场规模达到2万亿左右,私募基金正在成为ETF的重要“买手”之一,比如景林资产、东方港湾、运舟资本、桥水中国、思勰投资等百亿私募旗下产品,多次现身ETF前十大持有人名单,涉及黄金、科创50、芯片、互联网、纳斯达克100等多只ETF。也有银叶投资、鹤禧投资等私募现身ETF上市公告书中,积极参与ETF“打新”。

对于主观和量化私募都在积极投资ETF的原因,市场人士分析,ETF具有分散投资、费率低、流动性好等优势,而且各类宽基、行业ETF品种越来越丰富,已经成为一种好的投资工具。私募配置ETF,可能是出于现金管理、套利策略、把握行业机会、实现资产配置的风险均衡和组合分散化等考虑,也有些私募通过投资ETF感知市场资金变化、跟踪市场行情等。

据了解,私募在选择ETF时,会考虑管理规模、流动性、交易成本、套利空间等因素,再进行投资。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通过买入指数基金去替代一部分的个股投资,可能会成为部分机构重要的投资策略选项。尤其是规模不大的私募基金,在投研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如果看好某个行业的趋势性机会,通过ETF投资往往是更好的选择。

尽管今年权益市场震荡,但是多只ETF仍然获得大量资金净买入,其中不乏私募通过ETF逆势布局。私募非常看好ETF的发展前景,期待更多有特色的ETF面世,满足私募配置需求。

7、私募爆雷、跑路震动金融圈,证监会出手立案调查

今年11月,一则“杭州量化私募跑路”的传闻在行业内引起轩然大波,随后涉事百亿私募FOF——华软新动力发声明称,目前公司管理的最终实际投资至深圳汇盛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部分私募基金产品,因汇盛私募发生违约行为导致兑付困难。

随后国通信托、外贸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也被曝出踩雷,据英洛华、横店东磁、郑煤机等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告,其通过信托理财投资到相关问题私募的产品,涉及金额都在数亿元,存在无法按期兑付、无法全部兑付的风险。

11月24日,证监会发布对杭州瑜瑶、深圳汇盛等私募机构立案调查的公告。证监会表示对此十分重视,经核查,初步判断,相关人员控制杭州瑜瑶、深圳汇盛等多家机构,多层嵌套投资,存在虚假宣传、报送虚假信息、违规信披等情形,还可能涉嫌违法犯罪行为。

同样在11月,股权私募机构洛克资本董事长张颖豪跑路事件也引发关注,据统计其涉及未兑付资金达到十多亿,目前警方已经立案侦查。根据投资者反馈的情况,洛克资本一方面用知名创投机构来包装自己,另一方面通过承诺高收益来募资,但实际上很多产品没有进行托管,更有大量的明股实债合同。

另外,今年7月,上海雷根资产也被媒体曝出旗下产品陆续宣告进入提前清算程序,投资者资金却无法兑付,根据协会网站信息,该私募目前处于异常经营状态。

8、知名基金经理“奔私”减少,私募“奔公”新现象渐多

从去年5月,基金经理“奔私”缄默期延长至1年后,今年来公募基金经理尤其是知名基金经理“奔私”情形明显减少,这其中或有市场震荡因素,也应该有新规持续发酵的效应。当然,作为高流动性的资产管理行业,各类人才流动也是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今年以来仍有不少公募、券商等机构人员乃至知名人士设立和备案私募基金。然而不只是公募“奔私”,实际上私募回流公募也多了起来。

今年12月4日,广东润达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完成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备案登记。公开信息显示,广东润达私募的总经理是苏波,曾经在公募基金工作超过21年,先后任职南方、易方达、鹏华等多家基金公司,曾经担任鹏华基金副总裁。今年9月,进军私募行业13年之后,知名基金经理孙建波重返公募基金,加盟格林基金;同样,从公募进入私募之后,孙晔伟也在今年重回公募,加入长安基金担任总经理职务。

不只是公募私募相互流动,一些知名社会人士也设立私募基金。如今年4月份,深石(无锡)私募基金在中基协完成了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的备案登记。信息显示,深石私募基金的实控人为王石,王石是万科集团创始人兼董事会名誉主席。

9、中国人寿与新华保险出手,两大险资500亿设立私募

今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促进长期资本形成”。保险资金是重要的长期资本来源,11月29日晚间,中国人寿与新华保险公告称,双方分别出资250亿元共同发起设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两大险资500亿元设立私募证券基金公司,引发广泛关注。

中国人寿公告称,为进一步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公司拟与新华人寿共同设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新华保险也表示,本次投资事项符合国家相关政策以及未来公司整体战略发展方向,进一步增加符合公司投资策略的长期投资资产,优化保险资金资产负债匹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从基金的期限来看,体现出投资的长期性。中国人寿和新华人寿等比例出资设立试点基金,基金形式为公司制,基金名称为鸿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暂定名,最终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为准)。试点基金募集规模计划为人民币500亿元,中国人寿和新华人寿各出资人民币250亿元。试点基金期限为10+N年,基金初次备案期限为10年,在10年期届满后,可以通过变更备案方式进行延期。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此次两大险资联合设立的私募基金公司,是保险行业首次由两家保险公司以联合形式设立的公司制的私募投资基金,符合监管积极鼓励引导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导向。

10、坚定投资信心,年内多家私募自购加仓看多

今年来市场震荡,私募机构纷纷发声看好长期投资前景、坚定投资信心,更有多家私募公开通过自购、加仓等形式,表明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看好态度。

今年10月,知名百亿私募深圳市中欧瑞博投资管理公司宣布,使用自有资金投资旗下产品。

中欧瑞博投资表示,基于对中国经济的长期看好、中国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和公司主动投资管理能力的信心,本着与投资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公司将于近期使用自有资金合计1000万元,投资旗下新产品并将长期持有。

林园投资、止于至善投资也进行了跟投和自购。林园投资在10月份表示,基于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长期看好,以及对旗下基金产品的充分信心,即日起公司或实控人林园本人将跟投公司旗下所有产品新增净申购额的20%。止于至善投资在今年三季度进行了1000万元的自购。

虽然今年资本市场持续震荡,但近期记者采访的多家私募纷纷表示,目前A股市场处于估值底部区间,长期投资价值明显。今年12月初,重阳投资董事长王庆在出席中国基金报论坛时表示,当前我们面临的很多矛盾很可能都是周期性问题,市场底部特征明显,特征包括基本面有改善,但不太受关注;估值很有吸引力,但没人敢下手;投资者心理层面有些信心不足等,这大概率是市场底部。

编辑/田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