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生长”的储能行业,靠什么穿越周期?
第一财经 2023-12-23 18:14

“现在行业已经到了寒冬前的深秋!”

瑞浦兰钧董事长曹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发出这样的感慨。从今年年初至今,储能电芯的价格已经“对半折”,储能系统价格也几乎“腰斩”。

另一储能行业从业者张纬,任职于一家国内头部逆变器制造商,经常往返于海内外参展的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此前业内传言的订单下滑、低价甩卖的情况确有发生。”

“去年欧洲处在需求特别旺盛的时期,国内对市场需求的预期有点过分乐观,导致很多国内企业涌进市场。一旦需求量下降或市场没那么乐观的时候,这些货都成了呆滞库存,放在海外仓有成本,运回国内也有成本,部分企业会选择在海外低价甩卖。”张纬略显无奈地分析着。

“野蛮生长”过后

2023年的储能市场,可以用“野蛮生长”来形容。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在疯狂“内卷”之下,今年以来的EPC和储能系统的中标均价一直处于下行趋势,储能行业的竞争格局“卡位赛”也渐入关键期。

大储采购价快速下跌。12月初广东省能源集团某储能系统设备采购的中标结果显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以投标单价0.638元/Wh的价格、广州鹏辉以0.66401元/Wh的单价并列第一中标候选人,价格再创新低。

电化学储能产业链的上游为原材料,中游为核心部件制造及系统集成商,下游是系统运营与应用。中游储能系统的核心部件制造主要分为电池和系统,细分为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储能变流器(PCS)、能量管理系统(EMS)四大部分。

根据高工储能调查显示,目前市场上已经有0.42元/Wh(瓦时,能量单位)的280Ah储能电芯在出货,而今年一月份,最低的价格还维持在0.92元/Wh,降幅超过54%,相当于这一个过程中电芯降价0.5元/Wh,而今年储能系统的价格均价降价约0.6元/Wh。

据行业机构鑫椤锂电数据,2023年8月,磷酸铁锂电芯行业平均生产成本为0.44元/wh。这意味着,目前的价格已经很接近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只有成本控制能力强和产能利用率高的企业可以赚钱。

“储能行业卷的周期比大家想的要早一点。”储能独角兽企业海辰储能创始人王鹏程在接受第一财经等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因为今年年初市场比较热,很多动力电池企业和跨界者觉得储能空间很大,进入行业,赛道变得较为拥挤。另外,欧洲市场的户储和大储需求放缓,国内现在还没有解决“谁受益谁买单”的比较完善的市场化机制,产能出现阶段性、结构性的“过剩”。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监事长潘跃龙在日前召开的浙江(宁海)光伏、储能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公开表示,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新增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之和。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超过2100万千瓦。

“野蛮生长”的结果不只是“价格战”,还有同质化竞争、质量层次不齐等行业乱象。

逆变器龙头企业阳光电源(300274.SZ)董事长曹仁贤表示,中国电池制造产能占全球75%以上,中国企业主导全球锂电池产业链发展的趋势。但是,储能产业产品同质化严重,质量参差不齐,投资成本高,回报周期非常长,商业模式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安全问题时有显现。

潘跃龙则指出,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提高带来系统安全挑战,新能源高效利用压力持续加大。光储协同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和应用水平有待提升,储能安全管理和商业模式有待完善。

仍是“长坡厚雪”的赛道

“野蛮生长”之下,短期来看,似乎是过剩、淘汰等“一地鸡毛”,但是从长远来看,行业的老玩家们仍然对赛道长期的景气度充满信心,国内外储能企业扩张的步伐似乎并未受到影响。

发展储能具有必要性,储能仍是“长坡厚雪”的赛道。

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认为,过去十几年来,光电和风电的成本快速下降。但是面临的问题是,太阳能和风电具有间歇、分散不可控的缺陷,为了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转,常常出现不得不弃风、弃光的现象。所以需要发展储能,储能可以平抑能量波动,提高电力系统调节和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助力电力系统的转型。

“以2022年的数据反推到2030年,储能行业能有二十倍的增长空间,这个观点没有变过。”王鹏程认为,这个行业崛起得很快,“卷”得很快,到2025年储能行业的格局会相对比较清晰。

“风电和光电在我国电力系统的占比越大,对于电网的冲击会越大,对于储能的需求越来越大。”赵天寿分析称,如果按照20%至50%的储能的比例计算,到2060年预计将达到10亿KW至25亿KW的储能装机容量,超过目前煤电装机总量,行业产值将超过万亿元。

12月22日,新型储能行业的领头羊特斯拉与上海市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签约拿地。该储能工厂规划生产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Megapack)以供给全球市场,初期规划年产商用储能电池1万台,储能规模近40GWh,计划于2024年的第一季度开工、第四季度投产。

12月7日,海辰储能重庆基地一期一阶段项目正式投产,该基地计划总投资130亿元,将建成具备56GWh新一代储能锂电池、22GWh储能模组的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2022年,海辰储能的储能电池出货量为5GWh,国内电力储能电池交付项目数量和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均位列第一位。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完成六轮融资(B、C两轮融资额超65亿元)。

华创证券认为,2024年即使光伏装机增速放缓,在配储比例增加、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要求强制配储及大力发展独立储能的背景下,明年国内储能的增速依然乐观。

何以穿越周期?技术创新、企业出海

储能竞争格局“卡位赛”渐入关键期,储能企业为了能获得“一席之地”,加速长时储能等创新技术发展、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目前市场缺口最大的是长时储能技术,也是储能技术需要重要的研发方向。”赵天寿表示。

据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发布的《中国电力发展报告2023》,2022年,全国光伏电站平均利用1452小时,全国风力发电站平均利用2259小时。如果按这个数据计算,去年国内光伏电站和风力发电站每天的工作时长分别为4小时和6.2小时。

这意味着,2小时以内的中短时储能无法保护电网免受因新能源发电不稳定所带来的冲击,电站需要配备长时储能。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对长时间储能并没有明确定义,但超过储能时间超过4小时的通常被称为长时储能。短时储能主要用于应对电力系统的短期负荷波动或频率调节,长时储能主要实现跨日甚至跨季节的储能需求,以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由于短时储能无法有效填补一天内的用电峰谷缺口,为了支持长时储能发展,政策层面率先“发力”。

以山东省为例,2023年7月,山东省出台《关于支持长时储能试点应用的若干措施》,要求试点项目规模不低于10万千瓦,满功率放电时长不低于4小时。这是国内首个支持长时储能发展的地方性专项政策,长时储能可享受优先接入电网、优先租赁、容量补偿标准提高、减免输配电价等优惠政策。

同月,内蒙古自治区出台《关于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提案》,要求市场化的新能源项目按照装机容量的15%,配置时长4小时以上的储能设施。

企业也注意到长时储能市场的潜力。针对4至8小时的长时储能市场,海辰储能最近全球首发长时储能专用电池MIC 1130Ah(安时,电池容量单位),帮助储能直流侧储能系统降本25%。

在市场需求和高利润的驱动下,一批批中国储能企业选择“走出去”。陈旧的电网系统和能源转型阶段的新的电力系统结构特点,使得储能电站成为美国当下发电和电网侧的刚需。

2023年以来,阳光电源(300274.SZ)、天合光能(688599.SH)、亿纬锂能(300014.SZ)、宁德时代(300750.SZ)、比亚迪储能(002594.SZ)、海辰储能、科陆电子等中国企业加速“出海”的步伐。

“海外市场以后在公司的体系中的占比预计会超过一半。”王鹏程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户储方面,公司不会只瞄定欧洲,希望通过能源平权的方式把非洲和南亚市场打开。

国联证券在研报中表示,“价格战”后的储能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早期通过渠道复用率先出海的厂商或将打造更强技术壁垒。

12月15日,美的集团(000333.SZ)旗下储能企业科陆电子(002121.SZ)与三菱电力美洲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表示未来将聚焦美洲市场围绕电池储能系统等相关产品及解决方案开展深度合作。

在海外市场,科陆电子已交付美国印第安纳24MW/63MWh首个大型锂电储能项目、加利福尼亚州39MW/180MWh电网侧储能项目、德克萨斯州99MWh储能电站项目、南美最大485MWh电网侧储能项目等项目。

华为数字能源在沙特红海打造了全球首个GWh级100%新能源供电的独立微网项目,400MW光伏和1.3GWh储能系统全部采用华为智能光储解决方案。

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整理,截至目前,在海外有布局储能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主要为阳光电源(300274.SZ)、天合光能(688599.SH)、鹏辉能源、亿纬锂能、科陆电子、东方日升(300118.SZ)、派能科技(688063.SH)、固德威(688390.SH)、盛弘股份(300693.SZ)、科华数据(002335.SZ)、上能电气(300827.SZ)、科士达(002518.SZ)等。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纬为化名)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