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冰雪季进入后冬奥时代的“中国时间”
中国青年报 2023-12-12 14:38

短道速滑名将范可新再次亲吻冰面、美国花滑选手伊利亚·马里宁挑战4A成功“致敬羽生结弦”、谷爱凌重返云顶滑雪公园带伤夺冠、苏翊鸣在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完成1980高难度动作、“龙墩墩”接续“冰墩墩”受到热捧……近一周,北京和张家口接连举办多场国际顶级冰雪赛事,名将、福地、名场面,既是北京冬奥会“熟悉的配方”,更是后冬奥时代中国冰雪生命力的延续。

作为“双奥之城”,北京正集中启用冬奥场馆、赛事人才,以一场场冰雪盛宴持续提升中国冰雪运动的温度。据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陈杰介绍,北京市体育局在今年11月-12月陆续举办国际滑联速度滑冰世界杯、国际雪车联合会雪车和钢架雪车世界杯、国际雪联单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杯、国际滑联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等多项国际顶级冰雪赛事。

随着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和短道速滑世界杯北京站于12月10日分别在“冰之帆”和首都体育馆圆满收官,这阵疯狂的冰雪运动观赛热潮,让北京申冬奥时作出“高效利用冬奥遗产、传承冬奥精神”的承诺被生动兑现,也给了中国冰雪运动员不断提升竞技水平的底气。

赛场内外的冬奥“续篇”

“我像是注定要在北京完成这个动作(短节目4A),赛前训练的时候我还没有确定,但我当时感觉非常好,结果应该是给大家带来了惊喜。”本届花滑大奖赛总决赛,来自14个国家的72名花滑顶尖高手(组合)在国家体育馆“冰之帆”竞争8枚金牌,最终获得成年组男单冠军的美国队选手伊利亚·马里宁,在开场第一跳便成功完成阿克塞尔四周跳,成为首位在短节目正式比赛中完成“4A”的选手,为这一场花滑盛宴带来历史性时刻。

2022年北京冬奥会,花滑比赛在首都体育馆进行,两届冬奥会男单冠军羽生结弦曾在自由滑中挑战4A未果,如今马里宁沿着羽生结弦的足迹向前迈进:“羽生结弦在北京冬奥会上挑战4A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推动了这项运动的发展,他让我们知道这个动作是可以完成的,我们通过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赛场内,运动员前赴后继挑战极限;赛场外,曾保障过北京冬奥会的中国制冰团队以及在体育展示、场馆运行、医疗保障、反兴奋剂、媒体运行、电视转播等项目环节提供保障的数百位组委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也在书写北京冬奥会的“续篇”。

在首都体育馆内,售卖“龙墩墩”的摊位前排起长队,这个披上红衣、顶着龙角的“冰墩墩”再次通过体育传递了中国文化,亦承载着冰雪爱好者自北京冬奥会后愈发浓郁的冰雪情结。

短道速滑世界杯北京站获得男子1500米季军的加拿大选手威廉·丹吉努得知“龙墩墩”的来历是“明年是中国农历龙年”,自学过中文的他主动透露“我属蛇”,他说自己曾在冬奥测试赛时来过北京,昔日的美好记忆让他回到加拿大就开始学习中文。因此,这次到中国比赛,“观众的加油声非常热烈,感觉像为每一位选手欢呼”。

在北京工作的关先生抢购了两个“龙墩墩”,他说“公仔比‘冰墩墩’容易入手一些”,但“比赛门票确实太难抢了”。由于任子威、范可新等老将回归,加上林孝埈、刘氏兄弟悉数出战,本站中国短道速滑队阵容群星璀璨,从80元到880元的不同价位门票均在短时间内售罄。在赛场,关先生被几乎满座的看台和震耳的欢呼“震惊到”,“能真切感受到,从北京冬奥会之后,冰雪运动越来越贴近大众生活了,无论自己参与滑冰、滑雪或者去看比赛,正成为我们工作之余的生活选择”。

“没想到中国冰迷那么喜欢林孝埈。”韩国留学生姜昭汀和金连智发现,不少手持林孝埈应援横幅的中国观众都和她们一样是00后。姜昭汀说,自己3年前从韩国到北京留学,当时正值北京冬奥会举办前夕,“我们在学校宿舍里看了冬奥会的比赛”,随后她发现北京和冬季运动相关的“选项”越来越多,“可以去首钢‘打卡’苏翊鸣‘同款大跳台’,去崇礼看谷爱凌的比赛,现在还能在现场观看短道速滑世界杯比赛”,“我们不仅支持韩国队,也支持中国队”。

本站世界杯,明星效应对冬季运动的带动效果明显,林孝埈在本赛季与队友在海外赛场表现亮眼,为中国队带来荣誉,人气持续“爆表”。北京站比赛,林孝埈说:“第一次代表中国队在主场作战,我很想赢得比赛。”

对于现场热烈的氛围,从上海赶来的沈女士并不惊讶,“我从王濛时代就开始看短道速滑,能感受到近些年这个项目的热度在不断提升,很多需要熬夜关注的赛事也不乏观众,更何况这样现场观赛的机会呢?”

而在“冰之帆”,现场观众更是花滑项目的忠实爱好者,他们会追随明星、关注新人,乐于购票观看比赛感受现场真实气氛。数量猛增的“花滑爱好者”以青年为主要群体,他们不仅热衷于评价花滑选手的颜值,还会深入进行选手技术动作、表演张力、节目编排等多方面内容的讨论。

运动成绩期待“升级”

中国选手缺席,无疑是本届花滑大奖赛总决赛在“冰之帆”一个遗憾的留白。本届赛会,由马里宁领衔的美国队摘得男子单人滑、冰舞、青年组冰舞3枚金牌,日本队则获得女子单人滑、青年组男、女单人滑3项桂冠,由此可见美国花滑的全面布局以及日本花滑在男、女单人滑项目上的长期耕耘,事实上如果不是马里宁超高难度4A成功,大奖赛总决赛卫冕冠军宇野昌磨(23岁)和北京冬奥会亚军键山优真(20岁)这两位日本选手,已经具备冲击男单冠军的稳定实力。

从代表花样滑冰技术发展的男单项目来看,参加本次总决赛的“300分俱乐部”成员已经达到4名(短节目和自由滑总分超过300分),这些顶级高手需要拥有稳定的多种四周跳、旋转、步法等技术动作,辅以细腻的连接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才有资格冲击领奖台,即便青少年组男单选手,也必须保证3A动作落冰干净。在花样滑冰领域,4个项目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融合,正推动这项运动向动作更美、技术更难、感染力更强的方向发展,所以越来越多的双人滑选手受单人项目影响拥有了更加突出的跳跃能力。而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水平选手进行集中编舞训练、突破重点技术难度,退役的高水平选手“反哺”进入教练组或者转型编舞,世界花样滑冰“集团军作战”的形态越发明显——本届大奖赛总决赛即便没有俄罗斯选手参与竞争,比赛质量仍然维持在极高水准。

在大奖赛总决赛赛场,给冰迷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止美、日选手的强势,还有德国及加拿大组合在双人滑项目上的发力、比利时选手在女单项目上的突破,以及韩国选手在青年组男、女单人滑比赛中表现出来的潜力与野心。

这正是中国冰迷在花滑大奖赛总决赛当中感受到的些许遗憾:中国花滑有些跟不上世界花滑运动进步的脚步,安香怡(17岁,刚刚升入成年组)在开幕式上装扮嫦娥仙子领舞《蟾宫折桂》,全国青年赛女单冠军高诗棋在表演日作为特邀嘉宾演绎《Now We Are Free》,但在总共8个单项的争夺中,并无一名中国选手入围大奖赛总决赛(双人滑彭程/王磊在替补名单)。

国际滑联大奖赛总决赛此前曾于2004年和2010年两度在北京举行:2004年总决赛中国3对双人滑选手参赛,申雪/赵宏博双人滑卫冕,此外还有李成江男单收获铜牌;2010年大奖赛总决赛双人滑庞清/佟健摘银,首次升至成年组的隋文静/韩聪获得铜牌,青年组闫涵获得男单银牌,于小雨/金杨则在双人滑当中获得铜牌。

过去20年的积累让中国花样滑冰持续拥有“冠军点”,2022年北京冬奥会,隋文静/韩聪凭借令全场动容的《忧愁河上的金桥》夺冠,但随着韩聪退役,中国花滑正面临“不进则退”的尴尬局面:彭程/王磊、王诗玥/柳鑫宇、陈溪梓/邢珈宁、石尚/吴楠、金博洋、徐居文、戴大卫、朱易、陈虹伊等人尚不具备国际一流水准。面对2026米兰冬奥会,中国花滑恐怕要经历阵痛才有东山再起的契机。

而不同于花滑赛场缺少中国星光,本站短道速滑世界杯,全军出击的中国短道军团新一届冬奥周期“家底”得到检验。1金4银5铜的收官成绩,既展现出新的亮点,也暴露出需要提升的空间。

团体项目是中国队的优势。前两站世界杯中国队拿到4金1银1铜,其中3枚金牌来自接力项目。

赛前,主教练张晶表示,团体项目金牌是队伍整体实力的展现,也是各队激烈竞争的所在,“队员首先以集体荣誉为目标,他们在前两站世界杯才真正在赛场上搭配磨合,正在逐渐熟悉。通过前两站世界杯,团队中很多运动员竞技水平有所提高,我们达到了锻炼队伍、加强磨合的目的。另一方面,现在国际上短道速滑项目竞争十分激烈,不进则退,必须要有迎难而上的准备”。

张晶提及的“困难情况”在本站比赛中成为现实。中国队在多个接力项目上均未问“金”,反倒是个人项目上有所斩获。男子1000米比赛中,刘少昂为中国队在主场夺得唯一一枚金牌。

本站接力项目,中国队在男子5000米接力比赛中最接近金牌,刘少林、刘少昂、任子威、孙龙一度大幅领先,却在最后时刻出现失误,但小伙子们摔倒后仍奋起直追,最终获得铜牌。赛后,任子威表示,“以后的比赛要尽量避免失误,我认为这也是好事,可以让我们看见问题。”而刘少林也认为,并不是拿金牌才有收获,“我们的目标肯定是金牌,但没拿到也不一定是实力不够”。

相较而言,中国女队在北京站比赛中表现突出,在前两站获得的6枚奖牌中,女队颗粒无收,仅3人次闯进个人项目A组决赛。但在本站比赛中,23岁的公俐和老将范可新均有奖牌入账。

作为中国短道速滑队的老将,于今年春天回归国家队的范可新逐渐找回状态,从前两站比赛要打复活赛到本站回归领奖台,她坦言:“不能被年龄设限”,她希望自己能在接下来的比赛专注提升自我,享受在赛场上的时刻,且有余力跟年轻队员分享经验,帮助她们成长,“我还有潜力可以挖掘,我们也会稳步提升”。

“目前我们男子短距离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同时也正在加强中长距离的体能训练,还要加强队员间的默契配合。女子团体方面,在训练中确实能看到她们有进步,但跟国际高水平对抗尚有一定的差距,还须继续努力。”张晶在赛前就表示,目前的这支队伍与对手之间还存在差距,“短道速滑的格局已不再是一家独大或两家对抗,而是亚洲、欧洲、北美全面发展。我们已经不是和一两个国家竞争,而是面临强敌环伺的局面”。

文/梁璇 郭剑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