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思 | 在童谣中打开创造力的大门
中国教师报 2023-12-09 07:50

童谣是儿童接触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集“诗、乐、舞”于一身,在培养儿童创造力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应该如何利用童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读”童谣,发现创造之美。童谣总是用一些口语化、生活化、儿童化的语言阐释一些常见、有趣的现象,语言浅显易懂,而且句子短、篇幅小,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在反复朗读、吟唱中感受童谣的创造之美、品味童谣的语言之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内容、不同节奏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帮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比如,读《小老鼠上灯台》时,要让学生像念打油诗一样唱读,然后想象画面,当学生想到小老鼠咕噜咕噜滚下来的样子时,一定会忍不住哈哈大笑。又如,读张继楼的《做手影》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边读一边在投影前表演兔子、狼、螃蟹等动物的样子,学生先是一个个模仿,然后随心所欲地创造,真真切切体验创造的乐趣。童谣形式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读、唱,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发现童谣里的趣味。

“玩”童谣,体验创造之乐。童谣不仅可以读、可以唱,还可以玩,许多传统童谣都是在一边吟唱一边游戏中传诵的,比如《丢手绢》《拍西瓜》等。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间将传统游戏与童谣相结合,当学生沉浸在童谣的律动中、做与童谣相关的手工、改编童谣歌词时,便不知不觉打开了创造力的大门。

“仿”童谣,学习创造之技。童谣一般比较短小,语句规律性强且有许多重复之处,学生很容易模仿。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发现童谣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再创造,就可以极大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比如,教学童谣《谁和谁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我问你答”“男女生对读”等形式朗读,让学生在问答间发现童谣的趣味和童谣的内部密码,然后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仿写。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写出了许多有趣的句子:“谁和谁好,北风和雪花好,北风往哪里刮,雪花往哪里飘;谁和谁好,铅笔和橡皮好,铅笔写错字,橡皮全擦掉。”

“画”童谣,打造创造之基。许多优秀的童谣作品都是以儿童原始的眼光看待事物、描绘事物,本身就充满了想象力。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读童谣、想画面、绘情境”的方式,让童谣联系生活、还原画面,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打好基础。比如,读张秋生的《蒲公英》时,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蒲公英随风飘扬、随处安家的样子,然后将想象的画面画出来;读金子美玲的《春天的早晨》时,学生可以想象百花盛开、百鸟争鸣的热闹和小主人公半睡半醒的样子,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尝试画一画。

“编”童谣,培养创造之能。创编童谣是童谣教学的高级阶段,通常需要综合运用联想、替换、组合等多种思维方法。比如,我曾尝试使用教师余志君“画滴眼泪流下来”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滴大大的眼泪,让学生猜猜是什么。“茄子、露珠、宝石……”千奇百怪的答案说明学生正在无边无际的想象中发散思维;然后,我告诉学生那是一滴眼泪,再让他们想象眼泪太多会怎么样。有的学生马上想到《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的故事,于是“眼泪成湖扬帆起航”“眼泪成灾淹没村庄”等各种各样的夸张想象脱口而出。最后,我将一些优秀的文章读给学生听,他们很快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一句句精妙的语言也就水到渠成了。经常做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的想象、思维自由驰骋,学生的创造力自然能够得到培育和提升。

童谣对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锻炼儿童的思维能力、激发儿童的想象能力、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这些能力也正是儿童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可见,引导学生读童谣、玩童谣、仿童谣、画童谣、编童谣,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升。

作者/廖芳,单位系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五小学

编辑/崔毅飞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