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打卡三星堆博物馆 新馆也太太太惊艳了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6 10:00

享誉中外的三星堆博物馆,是一座考古遗址专题博物馆,位于三星堆遗址的东北角,以文物、建筑、陈列、园林独具特色,成为文化旅游胜地。今年7月底才开馆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一亮相就成为四川新地标,开馆以来热度不减,每天吸引成千上万人去打卡。

9月17日,本报记者探访了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现场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三星堆出土文物、三星堆博物馆建筑群,令人感受到古蜀文明与中华文明交织的震撼,造型独特的新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项目主持建筑师、中建西南院的刘艺从设计理念等方面,向记者介绍了三星堆博物馆建筑群。

“青铜遮阳板”设计灵感是三星堆青铜器上的“眼睛”

三星堆博物馆老馆1992年8月奠基,1997年建成开放,是建筑大师郑国英的代表作品。老馆占地面积达1000亩,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新馆2022年3月奠基,面积5.44万平方米,是老馆的5倍左右,为重大考古之后新的文物所建,陈列青铜器、玉石器、金器以及陶器、骨器等2000余件珍贵文物,对三星堆考古发掘及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展示。

为什么叫三星堆?古蜀王国遗留下来的三个堆状遗址和新月状的月亮湾台地,形成“三星伴月”景观,“三星堆”由此得名。举目望去,整个新馆以三个连绵起伏的堆体设计,呈波浪形的曲面绵延伸展。在地形上,整个博物馆建筑群与“遗址”形成时空回应、对话;在空间上,新馆如同一湾流水,发源自经典螺旋造型的老馆。老馆与新馆,自然与遗址,历史与未来,在这里和谐共生。

细看之下,整个新馆建筑外立面分布的“青铜遮阳板”别出心裁,极富表现力,这一设计灵感来自三星堆最著名的文物IP——青铜器上的“眼睛”。而作为建筑的“眼睛”,它们望向遗址方向,使人产生时空交错之感。

走进馆内,覆土设计的仿土壤肌理的墙壁,粗粝的质感兼具着未来感;令人赞叹的是,大厅中部宏大的螺旋坡道场景,应和着老馆朝向天空的“天眼”,而新馆的“地眼”,是朝向地下十米的最深处旋转。

整个大厅所有光线都来自自然光

据刘艺介绍,整个大厅所有的光线都来自自然光,沉浸其中,明暗两相宜,平添一种神秘气息。馆内有全球博物馆最大的一个环形吊灯,是从三星堆黄金权杖的鱼鸟纹饰中获得灵感。这个直径31米、重达12吨的“魔戒”,整整花了三天时间把它吊上去,安装完成。所有的展厅首尾相连,没有一根柱子,最重要的展品分布在空间的中轴上。

有趣的是,2021年科技考古的现场,通过裸眼3D的方式再现,场景十分科幻,吸引了非常多小朋友的围观赞叹。

刘艺坦言,新馆耗资14亿元,是非常费工费料的一座巨大博物馆建筑,而工期只用了一年两个月,整个施工期非常紧张、艰辛。

现在三星堆遗址只挖掘了不到千分之二

据三星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作为古蜀文明遗产的杰出代表,三星堆1934年首次挖掘,出土400余件器物。1986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联合对三星堆遗址进行较大规模发掘,第三发掘区文化堆积多达16层。正是这次发掘,丰富和完善了三星堆遗址文化内涵和年代序列。直到今天,我们看到的非常多文物都是来自1986年发掘,后来陆续出土的文物,完善、拼接了更多器物。

蜀,古文字是蚕的意思,而三星堆出土青铜器上就检测出有丝织品的遗留成分。这也表明,三星堆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极具历史、科学、文物、艺术价值。

三星堆的“面具”声名显赫,黄金面具贴覆青铜面具,尤为引人瞩目,而这些“萌萌哒”青铜面具都跟宗教仪式、丧葬仪式有关,而黄金与青铜的结合,是三星堆独一无二的表现形式。此外,青铜鸟、商青铜立像、商青铜神树、商青铜神坛、龟背网格状器、玉刀、商金杖等出土文物,观者如云、极受青睐。

那些青铜兽面、青铜戈、青铜眼形器、小型无冠青铜人头像等是浑铸而成。大面具、神坛、神树等,则是分铸和连接而成。分铸和连接技术是三星堆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突出特色。

古人视死如生,非常重视祭祀。三星堆的精神信仰,可谓天地人神。

而三星堆精美绝伦的文物群体,是古蜀先民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礼敬天地的美玉、造型独特的神坛、纵日千里的面具、人鸟合一的神像、振翅飞翔的凤鸟、达地通天的神树……从各种祭祀器物的造型,深藏着对天地神衹、自然万物的无比虔敬,能感受到三千多年前古蜀先民浪漫的想象力、非凡的创造力和奔放自由的生活。

据说,现在三星堆遗址只挖掘了不到千分之二,还有太多未解之谜扑朔迷离,等待后人去发现、去探究。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编辑/王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