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实现“无塑开学”需要设立约束机制落实主体责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9 15:56

中小学迎来开学季,包书皮成了学生和家长们新学期忙活的第一件事。今年,不少学生和家长仍难以“告别”塑料书皮。在开学季的文具市场上,塑料书皮需求依旧旺盛,销售热度明显高于纸质书皮。在线下,多家文具店中塑料书皮种类多、销售旺,而纸质书皮则少有人问津。(9月19日《工人日报》  

不规范生产、使用、处置塑料会造成资源能源浪费,带来生态环境污染,加大资源环境压力,甚至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安全。以塑料书皮为例,有的书皮曾被曝出含有甲醛、苯等有毒有害物质,有的被检出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超标,一旦这些塑化剂等成分从产品中释放,就会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正因如此,2008年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从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袋,并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

之后,从个别地方渐次到全国开始实施“禁塑令”,即禁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刀、叉、勺和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等一次性用品。作为塑料使用的重要环节,小小的塑料书皮背后有一笔大账,根据《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当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59亿人,如果每人每学期使用10张塑料书皮,当年可用掉31.8亿张塑料书皮。很显然,如果每个人都使用环保的纸质书皮,或者其他更环保的替代品,那么此环节就不会产生大量的塑料废物,也不会带来潜在的健康隐患。

对此,2019年10月,教育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科协4部门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努力实现“无塑开学季”,学校不得强制学生使用塑料书皮,尤其不能使用有问题的塑料书皮。不过四年后的调查显示,“无塑开学”的倡导和要求并未得到落实,使用塑料书包的仍然大有人在,纸质书皮却无人问津。某种意义讲,“无塑开学”并未实现,书皮“限塑令”也有名无实。

“限塑令”的小生态如此,大生态也不容乐观。近期,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开展的市场调研发现,“限塑令”颁布实施以后,塑料袋使用量有所下降,但近来一次性塑料袋滥用乱象又有所反弹。“限塑令”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政策落实监管不到位、可降解塑料界定不准、回收处置不当等问题,影响了“限塑令”的实施效果。“无塑开学”的状况与之相比极其相似,尽管有要求有倡导,但由于缺乏强制性约束机制,缺乏替代产品和权责利对等体系,内生和外部动力不强,“无塑开学”的局面并未达根本改善。

按理说,相较于市场化的经济调控为主,学校实现“无塑开学”的目标相对简单。不过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最后反倒成了难以根治的顽疾。究其原因,理想中的必答题最后成了选择题,由于缺乏刚性约束机制,本应起主导作用的学校和老师未正向引导,却成了反向推手。从调查看,一些老师不仅要求使用塑料书皮,还要求先包白纸书皮,再套上一层塑料书皮。由此不难看出,“限塑”和”禁塑”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其因在于缺乏刚性约束机制导致主体责任不明。

若权责利无以对等,主体责任不明,与“限塑”和”禁塑”相匹配的相关政策难以落实到位,比如塑料制品的回收,违规行为的处罚,替代环保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治标的手段都难以执行,治本的措施则更难实现,限塑令的愿景就只会成为纸面风景。以“无塑开学”作为突破点,摆脱塑料大行其道的尴尬需要构建标本兼治的体系,既要明确学校和老师在引导方面的主体责任和主要任务,又要尽快推出环保材料书皮作为替代,且对塑料纸皮的销售和使用环节,采取收费调控等综合手段,对不合格产品给予打击,多管齐下才能让“无塑开学”成为治理样本。

文/堂吉伟德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