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联合登岛作战研究,东部战区举行特殊活动有深意
北京青年报政知道 2023-09-09 23:07

央广军事今天(9月9日)披露,近日,东部战区机关举行了一场特殊活动,旨在深化联合岛屿登陆作战问题研究,进一步浓厚研战谋战氛围。

以史资战,提高定计用谋水平

东部战区发文称,为深化联合岛屿登陆作战问题研究,进一步浓厚研战谋战氛围,近日,东部战区机关与浙江省台州市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联合举办“一江山岛战役暨张爱萍将军指挥艺术”专题展。东部战区党委机关和直属单位官兵参加活动。

此次展览分“战史回顾”“战例启示”“战将风采”三部分内容。展览通过200余份文献资料和历史影像真实再现我军首次联合登岛作战的历史场景,系统分析解放一江山岛的战略决策、联合指挥、战场控制、政治工作等方面的经验启示。

观展官兵纷纷表示,历史映照现实、历史告诉未来,要善于吸取历史经验、启发胜战智慧,通过学史为战、以史资战,洞悉战争制胜机理、领悟筹划战争方法、提高定计用谋水平,全面提升备战打仗能力,坚决履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神圣使命。

“中国版诺曼底”

一江山岛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联合登陆作战。

资料显示,1953年7月,朝鲜停战后,美国不甘心其失败,重新加剧了对我东南沿海的军事挑衅活动。1954年12月,美国同国民党反动集团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把浙江、福建沿海岛屿都划入其“协防”范围。

为改变台海战略态势,中央军委批准“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发起大陈列岛战役,首战直取国民党据守的一江山岛”。

1955年1月18日上午8时,战役打响。历时10个小时,解放军解放一江山岛,取得圆满胜利。此次战役解放军共毙俘国民党军1086人,击沉军舰3艘、击伤4艘。

一江山岛战役是我军首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有媒体将其比喻为“中国版的诺曼底”。

就此次战役,东部战区发文评论称,战役打压了美蒋密谋勾连、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的嚣张气焰,击碎了“蒋家王朝”凭借沿海岛屿对我长期袭扰和“反攻大陆”的野心图谋,展示了我解放台湾、统一祖国的坚强决心和强大能力。

环球网就此援引专家观点称,一江山岛战役开创我军陆、海、空三军联合岛屿登陆作战的先河,对未来解决台湾问题具有诸多经验启示。“此次战役,美军除了象征性的武力威慑,并未采取任何实质性动作。当年台湾无法依靠美国,今天也是同样的结论。”

感悟老一辈军事家的指挥艺术

此次展览题为“一江山岛战役暨张爱萍将军指挥艺术”专题展。资料显示,一江山岛战役由原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指挥。

《解放军报》曾就此刊文评价,实施联合登陆作战,要求指挥员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责任担当。确定先打一江山岛、后打大陈岛,登陆点选在一江山岛西北角,登陆时间定在白天,诸多决策都能看出张爱萍作为一代战将的睿智与实事求是。张爱萍曾强调,一江山岛登陆作战,必须从我国和我军实际出发,创造出特定条件下的特定打法。

东部战区此次发文还提到,该展览全面回顾张爱萍将军戎马倥偬的革命生涯,从中探寻联合登岛作战的制胜机理,感悟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的指挥艺术和高尚品格。

根据央视《人物》栏目介绍,张爱萍系解放军开国上将,被旁人评价为军中儒将,一直以“善辨真伪羞奴颜”为座右铭勉励自己。

《党史博采》杂志社披露,新中国成立初期,张爱萍系解放军海军初创人员之一。1964年,张爱萍被任命为核武器试验总指挥部总指挥,并领导原子弹、导弹结合试验。上世纪70年代,张爱萍集中精力抓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的研制试验,创造性建立了武器装备研制试验工作中的总设计师和行政总指挥“两条指挥线”制度。

上世纪80年代,张爱萍先后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1987年,张爱萍离开领导岗位。2003年,张爱萍在京辞世。

东部战区去年也曾举办类似展览

据政知君梳理,此次并非东部战区首次举行类似活动。

去年夏天,东部战区政治工作部与海南省博物馆联合举办“海南岛战役专题展”。战区首长、机关干部和直属部队官兵观看展览。

彼时,相关展览提到,海南岛战役是我军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渡海登陆战役,也是典型的以劣胜优之仗。这一仗我军没有制海权和制空权,没有制式军舰,仅凭2000多艘木帆船和100多艘机帆船,就横渡琼州海峡天险,将红旗插上了“天涯海角”。此战对未来战争特别是渡海登岛作战提供了宝贵经验。

针对海南岛战役,《解放军报》曾刊文介绍,1950年4月16日至5月1日,我第15兵团在先期分批偷渡后,实施了大规模强行登岛和岛上追击作战。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下,击破由10万国民党陆海空军组成的“伯陵防线”,最终以伤亡4600余人的较小代价,取得了歼灭国民党军3.3万余人的重大胜利,顺利解放海南岛。

资料|环球网 东部战区公号 央视 《党史博采》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政知新媒体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岩
编辑/马晓晴

最新评论